
【理】 湖南要扛起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任,抓住種子和耕地兩個要害,加快種業、農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摘自202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時的講話 【事】 株洲日報訊(全媒體記者/俞強年 通訊員/尹照 孫健 劉淼) 4月15日,茶陵縣界首鎮火星村龍下鋪水稻種植基地,種糧大戶賀建兵和同伴坐在插秧機里,一人駕駛機器,另一個人管護秧盤,配合默契。隨著插秧機的轟鳴聲,一株株翠綠的秧苗從秧盤上依次滑落,被整齊有序地插進肥沃的稻田,給大地披上了一襲綠色的“新裝”。 ▲早稻插秧春耕忙,人機協作提效率。茶陵融媒供圖 “以前,人工插秧10個人需花費半天時間才能插完2畝地。現在通過機插只需兩個人大概十多分鐘就能完成。”賀建兵說,“今年共流轉了1400多畝地,昨天(4月14日)開始早稻插秧,到現在已經完成了100多畝,大概月底可以全部完成。” 位于淥口區龍門鎮果田村的柏連陽院士科研團隊試驗示范基地,種好的秧苗長勢喜人。今年,該基地種植的主要是低鎘早稻品種,這些品種具有顯著的鎘低積累特性,熟期適宜,豐產性好。與普通水稻相比,低鎘水稻米質好、產量高,平均每畝可增產50公斤,每50公斤增收20元錢。 “有柏連陽院士團隊的科學技術支持,再加上國家惠農政策補貼力度較大,選擇種低鎘安全糧的農民也更多了。”果田村種糧大戶趙正權介紹,種子價格不但沒漲還降了,像中早2號、中早7號,1公斤老百姓只要出4元,另外20元由省里和區財政補貼,像他們種一季稻的品種“臻兩優8612”,只要50元一公斤,而市場上賣80元一公斤。 眼下,正是早稻插秧的好時節。株洲的田間地頭春潮涌動,各縣市區的種糧大戶們不負春光、人機齊上,全力投入春耕生產,為糧食豐收打下基礎,廣袤的田野到處是一幅幅的春耕畫卷。 今年,我市要完成糧食播種面積21.94萬公頃、產量30.7億斤的任務。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糧食生產工作,開展市級領導聯系糧食生產綜合示范片創建工作。各縣市區因地制宜搶抓春耕備耕。市農業局全面加強糧食生產全過程、全環節督導指導。 全市儲備種子3880多噸、農藥1180多噸、肥料3.08萬噸,同時投入農機15.26萬臺(套),全力推動農業春耕生產。目前,全市已完成早稻集中育秧大田面積4.63萬公頃;完成早稻播種面積(折算成大田)6.32萬公頃,占計劃目標的100.13%;完成栽播面積5.99萬公頃,占計劃目標的94.8%,進度較上年快2%,預計在4月底5月初全面完成早稻栽播工作。 “今年春耕生產形勢總體較好。下一步我們將重點抓好突出糧食面積、春播春管、單產提升、糧食生產關鍵環節和防災減損五個方面的工作,搶抓農時做好春耕生產工作,全力促進糧食生產提質增效。”市委農辦主任、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劉繼承表示。 【釋】 今年以來,我市從培育新良種到推行機械化育秧,從開展農技培訓到利用信息化管理……一系列手段舉措,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真正把“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落到實處,春耕生產形勢呈現出良好的態勢,也為全年的糧食安全和糧食豐收打下堅實基礎。 但也應看到,今年以來極端天氣頻發重發,水土資源環境約束日益趨緊,水利、機械等設施建設滯后,加上農民種糧積極性還不高等,給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帶來多重風險挑戰。對此,我們要主動加強研究,想方設法著力穩面積、增單產,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特別是要堅持工業化思維,加強農業資源保護和高效利用,促進農業產業化企業優化,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和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增強全市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活力,加快建設農業強市,推動“三農”工作不斷邁上新臺階。
責編:周媛
初審:周媛 二審:周媛 終審:陳亮
來源:株洲新聞網
下載APP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