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
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完善基層直接民主制度體系和工作體系,增強城鄉社區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的實效。 ——摘自黨的二十大報告 【事】 株洲日報訊(全媒體記者/廖智勇)“脫胎換骨!”5月7日,記者前往荷塘區合泰C區采訪,談及這里的變化,合泰C區黨支部書記阮更詳脫口而出四個字。 阮更詳說,脫胎換骨的不僅是街區面貌,還有居民的觀念。而這一大轉變,得益于茨菇塘街道駐合泰片區示范小區創建工作隊(以下簡稱“工作隊”),他們用不到3個月的時間,幫居民搭建起一套實用性強、立足長遠的居民自治制度架構,實現了合泰三個片區共計47棟自建房及街區由“臟亂差”到“潔凈美”的轉變。 ▲合泰鑫城小區變電房周邊治理前垃圾成堆。受訪者/供圖 年初,荷塘區決心徹底改變合泰、富家垅片區“臟亂差”面貌,啟動經營性自建房綜合整治工作,先期打造7個示范小區。茨菇塘街道聞令而動,抽調25名精兵強將組建工作隊,2月18日進駐合泰,負責合泰C區9個樓棟、D區9個樓棟以及合泰大街19個樓棟共計37棟自建房的整治。 ▲合泰鑫城小區變電房周邊治理后環境明顯改觀。受訪者/供圖 工作隊負責的3個片區服裝加工廠林立,附近有一個農貿市場,再加上該片區未形成封閉式小區格局,人員結構復雜、流動性大,治理難度可想而知。 工作隊隊員中有很多是在基層治理工作中磨煉出來的“老兵”,參與市區唯一省級基層治理創新實驗項目——“鄰長來當家”項目多年,其核心就是搭建一套管得住、行得通、用得久的居民自治機制。 大家依據傳統工作經驗,分工協作,劃分綜合、黨建、環境整治等6個工作組,按照“找準人、優組織、建機制”的工作模式進行深入走訪,“海選”熱心公共事務、責任心強的鄰長候選人,可選拔工作剛開始就面臨困境。 “報名參選者寥寥無幾。”黨建組組長陳芳說,當地居民對競選鄰長興致缺乏,工作隊員上門做工作,也都遭遇敷衍、推脫。 明明在街道其他社區已趨成熟的鄰長選拔管理經驗,怎么到了合泰卻“玩不轉”了?領隊何毅決心一定要找到問題的癥結。 他以當地商戶、常住居民為突破口,以閑聊方式交流樓道管理問題,在輕松的氛圍下居民卸下心理包袱,終于道出了不愿參選鄰長的原因:自建房住戶大多為租戶,流動性大、不服管,多管閑事怕惹火燒身。 工作隊對癥下藥調整工作方案。第一批鄰長由原來的民主推選改為工作隊遴選,工作隊專找管理能力強、有公共服務意愿的黨員進行動員,再發動樓棟居民投票;具體工作上,改鄰長自行管理為工作隊協助管理。并召開居民大會公示鄰長名單,幫他們亮身份,還統一定制身份牌、建立信息檔案。 鄰長們與工作隊一同清理樓道垃圾,參與巡邏,管理飛線充電、亂停亂放、污水橫流等問題。隨著“亮相”次數增加以及衛生環境改善,鄰長得到的關注與支持也越來越多,居民們保護環境衛生的自覺性明顯提升。在工作隊的引導下,小區黨建辦公室、居民議事廳等居民自治管理陣地也先后建立。 “鄰長隊伍建立起來后,各項治理工作水到渠成。”何毅說,目前3個片區外圍環境、停車秩序、消防安全等各項任務指標全部達到規定進度;鄰長隊伍也從首批15人,發展到如今的75人。因工作完成得出色,荷塘區又給工作隊增加了10個樓棟的整治攻堅任務。 【釋】 治國安邦,重在基層。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基層治理新舊矛盾交織,多元化的利益關系使得治理的復雜性和艱巨性更加凸顯,對基層政府的能力水平也提出更高要求。 工作隊進駐合泰初期首戰受挫,隊員們不氣餒、不躺平,虛心向當地群眾求教、找出問題癥結,最終成功將實施多年的鄰長治理機制嫁接到合泰片區。 人民群眾最了解基層的問題癥結。在基層治理工作中,如何調動群眾共建共治的積極性、充分發揮群眾主觀能動性是一門大學問,研究好、研究透這門學問,基層治理才能切中要害,治理水平和能力才能真正大提升。
責編:周媛
初審:周媛 二審:周媛 終審:陳亮
來源:株洲日報社、株洲新聞網
下載APP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