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招商引資“優等生”,靠的是什么?
2025-02-28 09:39:28
來源:株洲高新區(天元區)融媒體中心 | 編輯:劉國軍 | 作者:潘東曉
瀏覽量:140585
蛇年首個工作日,湖南招商引資工作座談會召開。株洲高新區在會上作經驗交流發言。這是對株洲高新區招商引資工作的高度肯定。數據顯示,株洲高新區2023年至2024年累計引進項目109個,引資規模突破400億元,項目履約率達100%。
去年以來,黨中央先后就規范招商引資行為、促進招商引資高質量發展等作出系列部署和要求,劃出了不得違規實施財政和稅費優惠、不得違規實施用地優惠、不得突破資源環境制度和政策規定、不得違規舉債招商引資等必須嚴守的底線紅線。沒了“稅費優惠”,也不具備極強區位優勢,而株洲高新區卻成為全省招商引資“優等生”,靠的是什么?又帶給我們哪些啟示呢?
翻看株洲高新區招商引資成績單,僅2024年,新引進產業項目55個,億元以上項目35個、50億元項目1個。知株俠注意到,去年引進項目中,905基地項目為超材料產業項目,順豐旗下豐翼科技項目為低空經濟產業項目。這些具備高技術含量、發展前景廣闊的未來產業項目,讓這份成績單不僅“量足”而且“質優”。
正如株洲高新區在全省會議上發言時第一條講到:精準選商。改變過去“撿到籃子里都是菜”的做法,從“求數量”轉向“重質量”。這在招商引資競爭激烈的當下,無疑給自己增加了招商難度。株洲高新區迎難而上,義無反顧瞄準了那些能夠搶占未來經濟發展制高點的新興產業項目。但,高回報往往伴隨著高風險。如果對項目主體識別不清、項目前景判斷不明,不僅浪費時間精力,甚至遭遇質量堪憂乃至帶有欺詐性質的項目,導致滿盤皆輸。它需要業務的專業、眼光的精準以及決策的果斷。如何煉就精準選商的火眼金睛?該區主要負責人在接受知株俠采訪時給出了一個簡單而又必然的答案:學習。知株俠獲悉,為了做好招商引資工作,株洲高新區管委會牽頭成立了未來產業研究專班,下設北斗產業、人工智能大數據產業、雙碳及新能源產業、投資金融等多個學習小組。學習小組由管委會班子成員任組長,通過調研走訪、聽取專家授課、自學交流分享、提交分析報告等形式,迅速吸收前沿產業發展知識,成為該行業的專家。去年8月,順豐旗下豐翼科技項目落戶高新區,并與株洲高新區共同出資成立湖南新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開展北斗+無人機運維服務。這是北斗學習小組學習成效轉化為招商成果的最好寫照。豐翼科技負責人表示,“與我們接洽的地方政府很多,但是你們是真懂也真干,因此我們在這里成立了唯一一家與地方政府合作的公司。”如今,這樁互相看好的“姻緣”越來越美滿。僅僅幾個月,湖南新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已開辟湖南首條醫聯體低空運輸等25條航線,實現了無人機常態化運營。
株洲高新區招商引資的另一個“殺手锏”是產業生態。
在這里,主特產業鞏固壯大,推動產業集群做大做強做優,構建起以新能源汽車、新能源裝備為主導,以新材料、電子信息為特色的“2+2”主特產業集群。在去年12月國家工信部公布的2024年國家高新區評價結果中,株洲高新區位列第35位,同比晉升5位。該區圍繞這些主特產業,開展鏈式招商,推動強鏈補鏈延鏈,讓上下游企業抱團扎根。在沒有優惠招商政策的情況下,高新區不斷完善的生態圈卻孕育出強大吸引力,吸引外來項目和企業落戶。例如,去年招商并已開工建設的六和方盛、北汽模塑項目,均看中了株洲高新區以北汽株洲為龍頭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北汽模塑項目主營業務為各類汽車零部件研發、設計和生產,項目建成后,將形成一條年產30萬套產能的大型全自動噴涂生產線,進一步提升北汽產品本地配套率。當然,生態的強大既在于對區域外項目或企業的吸引,也在于內部的裂變、新生。株洲高新區有高達40%的招商引資項目來自于本地企業的裂變。某全國物料自動化處理龍頭企業自2018年落戶株洲高新區后,逐漸關停其在東莞、無錫等地的生產基地,而在新區卻不斷拿地,興建二期、三期項目,且裂變出數字智能方面的公司,開展工業軟件、企業數字化等業務。如今,該企業上市在即。中車系裂變而來的項目則更多了,例如中車株洲所裂變出綜合能源事業部,跨界儲能新興賽道,且快速躋身到行業頭部。塑造一流產業生態,該區還在積極布局風、光、儲、氫新能源產業,以時代新材風電葉片、中車株機風力發電機組為代表的風電產品銷量全國領先;搶先構筑數字經濟底座,建成全省首個工業軟件園——天元工業軟件園,入駐企業達到20多家;打造全市綠色低碳產業“新名片”,建設電力新能源與裝備特色產業園,引導新能源企業集聚發展……不斷完善和向新發展的產業生態,將更具生命力和吸引力,這也是該區在全國招商引資競爭中的底氣所在。
2月6日,湖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關于2024年全省營商環境評價表現優秀地區的通報,株洲高新區、天元區雙雙上榜。這份新鮮出爐的榜單揭示了株洲高新區招商引資的第三個成功因素,即服務。株洲高新區主要負責人告訴知株俠,2022年以來,株洲高新區認識到,土地收入支撐園區規模擴張的發展邏輯變化了,區域招商拼政策、拼補貼的競爭格局變化了,在高質量發展的追求中園區的工作方向、路徑也隨之變化。因此,該區徹底剝離園區行政審批職能,以企業全生命周期所需的公共服務事項來分類設置機構,構建更加完備的生產性服務體系,促使干部從“開發思維”“管理思維”轉向“服務思維”。服務體現在項目落地上。項目招引進來后,高新區項目服務局就開啟了全程代辦的服務模式,如同貼心的“店小二”,為企業提供著覆蓋全面、貫穿始終的暖心服務。對此,德智新材董事長柴攀最有感觸:“項目建設過程中,全部由項目專員代辦,專業、貼心的服務,讓項目推進既快又好。”項目竣工交證后,柴攀驚訝:“我還沒搞明白流程,這就辦下來了?!”服務體現在企業生產上。該區創新推出“企業約見”機制,對于企業生產過程中遇到的需要部門解決的問題,由企業點單,部門(領導)接單,問題解決銷單,實現“企業約見、必見必辦”。服務還體現在融資、降本、醫療、教育支持等方方面面。例如,打造株洲科創基金港,創設線下“金融集市”,開發“科技擔”信用貸款產品,累計為439家科技型企業發放知識價值信用貸14.2億元;升級設備共享服務平臺,上線設備1146臺(套),累計完成有效服務3000余次,為企業降低成本50%以上;搭建企業聯合會、科技工作者聯盟等平臺,舉辦企業大會、產業鏈圈層活動,促成60余家企業牽手合作。株洲高新區始終堅持讓項目、企業站在發展“C位”,圍繞項目和企業想問題、解難題、不斷自我改革,提高政務服務能力和標準,拼出了扎實“內功”,也贏得了好“口碑”。
作者:潘東曉
責編:劉國軍
初審:劉國軍 二審:袁慧娟 終審:吳丹
來源:株洲高新區(天元區)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