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始送電操作。”7月9日,株洲新馬220千伏輸變電工程(簡稱“新馬變”)主控室內,隨著斷路器的應聲合閘,一陣低沉的嗡鳴聲隨之響起,這項重點工程正式投運。
2024年11月開工建設,考慮春節停工等因素影響,有效施工期僅7個多月,較常規工期縮短了7個月,刷新全省同類項目建設紀錄。驚人的“株洲速度”背后,藏著些什么樣的故事?
“我們負責環境 你們負責進度”
“電力支撐能力”,事關城市未來。
總投資約2.7億元的“新馬變”,是株洲提升“電力支撐能力”的重要項目之一。作為光啟905項目的核心供電保障,項目規劃本期變電容量240兆伏安,遠期將擴建至4×240兆伏安,是株洲乃至全省終期規模最大的220千伏變電站之一。
2024年10月,光啟905基地正式動工,將在株洲打造完整的超材料產業鏈體系,項目一期預計2025年10月投產。倒排設備安裝、生產調試等時間,這意味著,“新馬變”必須在2025年7月用電高峰前投產。
然而,按常規施工周期,同類工程至少需要15個月。時間上近乎“不可能”,但株洲的字典里沒有“不可能”。“我們負責施工環境,你們負責施工進度!”這句鏗鏘有力的承諾,吹響了協同攻堅的沖鋒號。
市區兩級迅速構建“三位一體”推進機制:一是成立工作專班,實行每日會商制度;二是選派業務骨干駐點辦公,全過程跟蹤服務;三是建立專項工作群,第一時間協調解決問題。
天元區發改局副局長喻征兵說,在這種重點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下,市區兩級和國網株洲公司深入推進精細化服務,確保問題不過夜、進度不滯后,推動項目“日日有進展、周周有變化”。
線路協調,是工程中最大的難題之一。整個線路涉及97處塔基施工,在推進至某小區外綠化帶時,3處塔基施工遇到部分居民的質疑。為此,天元區與國網株洲公司先后6次上門,與業主代表面對面協調,層級最高的一次,7位處級干部現場辦公,贏得了理解和支持。
聚力攻堅,“新馬變”每一天的拔節,都應和著這座城市奮進的足音。
一系列流程重組與技術創新
工期壓縮一半,絕非“一天干兩天的活”那么簡單,背后是一系列的流程重組與技術創新。
面對極限工期,國網株洲公司遴選骨干力量高標準組建管理團隊,組織各參建單位優化施工工序及設計方案,最大限度將串行流水施工優化為并行交叉作業,以空間換時間。“以往都是一個工序完成,再推進下一個工序,新作業模式下,多個工序同步推進,甚至打破固有流程。”該公司副總經理陳曉民介紹。
例如,在鋼結構與電氣施工中,摒棄“先外墻后內墻”的傳統做法,創新采用“先內墻后外墻,外墻施工與電氣安裝同步推進”方式,極大縮短了施工時間。
時間緊,任務重,國網株洲公司突破常規,首次在變電站建設中大規模采用預制件結構,實現“工廠化預制、模塊化安裝”。通過提前完成結構預制,運抵現場后“像搭積木一樣快速拼裝”,施工效率大幅提升。
資源整合與流程再造同步發力。
項目精選省內頂尖施工力量,創新性地安排7個合同多家單位同步進場、協同作戰;首創“駐廠催交”機制,要求供應商“生產一批、驗收一批、發貨一批、安裝一批”,確保核心設備GIS現場連續安裝不間斷;驗收團隊現場駐點辦公,采取“完成一項、驗收一項”的跟進式驗收,最大限度壓縮驗收周期。
然而,海量工作“并行”的背后,是問題預判、處置和協調量的幾何級增長。 “很多正常需要三天處理的問題,現在都必須當天閉環解決,工作強度和壓力前所未有,”項目負責人鄧源感慨,“大家都被‘逼’出了極限!”
最終,“新馬變”項目提前7個月勝利投運! 這不僅刷新了湖南省220千伏戶內變電站建設的最快紀錄,更以實打實的“株洲速度”,樹立了“電等發展”的新標桿!
責編:張海龍
一審:張海龍
二審:梁春花
三審:吳丹
來源:株洲日報
下載APP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