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陪伴在先,教育在后
生活中,不少父母往往把時間安排得很滿,卻沒有留給孩子的專屬時間。
?
其實,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和孩子的共同活動中產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在父母無目的性的陪伴中,孩子才能產生歸屬感、安全感,坦露真實的自己。這時候,教育不僅會自然發生,而且效果極其明顯。
比如,可以每天和孩子一起吃晚飯,和孩子玩一些家庭游戲,或者在睡前進行15分鐘的親子共讀。如果平時實在沒時間,也可以定期在周末、假期和孩子一起爬山、逛公園、參觀博物館。
親子之間信任關系的建立,要比所有教育方法都更重要。
02
咬住底線,放大空間
教育孩子最基本的前提是有底線。什么是底線?就是必須遵守的紀律,比如“放學后必須按時回家”。
當然,孩子每個年齡段需要設置不同的底線。父母可以在每年孩子生日的時候,和孩子商量、確定下一階段的底線要求,并且充分向孩子說明理由。不見得都要聽孩子的,但要跟孩子闡述清楚理由。而且,底線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
但是,只要孩子不突破底線,就盡量不要事無巨細地安排孩子生活的所有細節。如果除了底線,你還是沒完沒了地對孩子說“不”,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孩子就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做什么,就會膽小怕事、不敢擔當,更別提創新意識。
確定好底線,可以把內容寫下來甚至打印出來,一式兩份,一份貼在孩子的房間,一份貼在所有家庭成員都能看到的地方。
03
設計策略,培養習慣
所有好習慣都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長期培養。但是好習慣的培養沒有那么容易,往往孩子一哭鬧、一撒嬌,父母就心軟了、放棄了。
父母要學會設計策略,給孩子一個腳手架,讓他們能比較容易地攀登到良好習慣的臺階上。
比如,幾乎所有家長都想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那么吃完晚飯,孩子在寫作業的時候,家長就不要在一旁玩手機、打麻將,而是可以拿出一本書安靜地去讀,讀完還可以和孩子交流讀后感。不必說教孩子“你必須看書”,而是營造一個人人都愛讀書的家庭氛圍。在這樣的家庭氛圍里,孩子就會比較容易養成閱讀的習慣。
再如,你想培養孩子吃蔬菜的習慣,就不要把所有飯菜一起擺到飯桌上,先把孩子必須吃但通常不喜歡吃的蔬菜端上飯桌,讓他們在食欲較好的時候先吃完蔬菜。
這就是“設計策略,培養習慣”,習慣不能一蹴而就,它是順著策略漸漸養成的。
04
搭建階梯,化難為易
培養習慣很重要,但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急不得。比如,一兩歲的孩子剛開始學吃飯,用手抓可能是最得力的方式,飯桌上、衣服上,肯定會弄得一塌糊涂。但到了一定的年齡,孩子會輕松地學會怎么樣使用筷子和勺子。這不用急,到了年齡自然就會。
了解了這一點,當孩子剛開始搞得一塌糊涂的時候,家長就不會怒火沖天,也不會代替孩子去做,而是相信孩子漸漸地會越做越好的。孩子僅僅從吃飯這么簡單的一件事當中,就會感受到父母對自己能力的信心,這才是最寶貴的。
父母真正要做的,是幫孩子搭建階梯,化難為易。
比如,想讓孩子整理房間,最好給孩子一個需要整理的物品清單,并教他們操作方法。有了這樣的抓手,孩子就知道該怎么干了。這就是階梯。
又如,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不可能讓他從繪本一步跨越到文字閱讀,可以給孩子買一些“橋梁性的書”,比如插畫版的文字書,幫助孩子提升閱讀水平。
05
隨時鼓勵,定期反思
有些家長對孩子總是批評太多、表揚太少,看見孩子身上有什么缺點總忍不住批評,希望他們變得更好。
父母得培養這樣的習慣:隨時對孩子進行鼓勵。當孩子通過你的鼓勵不斷意識到自己的優點時,這些好的行為就會固化成他們的習慣,讓孩子閃閃發光。
那不好的行為怎么辦?父母單純批評沒用,應該做的是定期和孩子一起反思。請注意,這兩個詞很重要:反思和定期。
反思,是幫助孩子對一定時期內出現的問題進行總結、歸因,找到改進的方法。比如,上學遲到是因為賴床,賴床是由于前一天晚上拖延了上床時間,那么按時睡覺問題就解決了。一起找原因,找改進的方法,這叫反思,而不是批評。
定期也很重要,不是每天說,看見就說,而是一個星期或兩個星期一次,定期反思。
最后還要提醒家長,反思是針對行為本身,而不是對孩子本人。每一次鼓勵或者反思,都要謹記對事不對人。
06
轉移目光,發現潛能
每個孩子身上都有閃光點,只是每個人的潛能會表現在不同的方面而已。
如果發現孩子在某一方面有明顯的短板,父母要立刻轉移視線,去發現孩子其他方面的天賦;轉移視線不是放棄,而是幫孩子找到一條更開闊的道路。數學不好的孩子,可能在人文或者藝術方面有優勢;不喜歡彈鋼琴的孩子,可以嘗試舞蹈、繪畫、合唱和其他的藝術門類。
如果不愿意接受孩子天賦中的短板,非得盯著它不放,必然會讓孩子產生挫敗感,造成孩子的對抗,不僅親子關系變得緊張,也會影響孩子在其他方面可能的發展。
好的家庭教育,父母要做的是幫孩子激勵自己,并讓他們發現自己的潛能。
07
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和孩子之間難免會有不同意見,有些小摩擦。一旦起沖突,家長心情不好,孩子心情也不好。這時,要記住一個原則: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家長越是焦躁、惱怒地面對孩子,孩子的抵觸情緒就會越強烈。所以,家長首先要處理好自己的心情。
父母要先冷靜下來,再處理孩子的情緒。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讓孩子盡情地傾訴委屈,或者讓他們轉移注意力,通過聽音樂、深呼吸等等方式來緩解。等孩子的情緒平息之后,再跟孩子交談。
交談時,家長要全神貫注地傾聽孩子的講述,而不打斷他們;可以用復述孩子的話去回應,而不是急著評價孩子,每一次復述其實都意味著“我聽到了,我在嘗試理解你的想法”;家長還要思考孩子情緒底層的原因,而不僅僅停留在表面,多給孩子一些時間,讓孩子慢慢理解、思考。
能夠良好溝通的家庭,往往會培養出情緒穩定、內核強大的孩子。
來源:人民日報夜讀,綜合《家庭教育指南》
責編:沈陽
一審:沈陽
二審:楊孟魁
三審:吳丹
來源:人民日報
下載APP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