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雨紅
如果把今年1222萬高校畢業生比作一條洪流,縣城就是那條被忽視的支流——它缺的不是水,而是讓年輕人愿意跳進來的“浪花”。與城市“內卷式”的就業洪流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縣鄉基層長期存在的“人才洼地”。破解這種“就業難” 與“用工荒”并存的結構性矛盾,關鍵在于將就業服務重心下沉至縣鄉,主動打造讓青年人愿意扎根的“成長生態”。
破解困局,在于打破信息壁壘,讓縣鄉崗位“看得見、夠得著”。畢業生“不愿去基層”,多因受限于信息不對稱與認知偏差;縣鄉企業“招不到人才”,多因缺乏對接高校的渠道,也不懂如何向畢業生傳遞 “崗位價值”。破解這一“供需錯配”,關鍵在于構建“政府搭臺、校地聯動、政企對接”的精準服務體系。河南省蘭考縣縣人社部門聯合教育局成立“縣校就業協作中心”,一邊深入鄉鎮摸排崗位需求,一邊聯動高校開展“定向輸送”,通過專場招聘與基層實習,讓學生實地感受崗位與產業的關聯。這種“從校園到田間”的精準對接,將就業服務從“單向信息推送”升級為“雙向價值認同”。它不僅打破了“縣鄉崗位=低端崗位”的刻板印象,更讓畢業生看到縣鄉崗位不是“生存選擇”,而是能與縣域產業共成長的“發展機會”。
留住人才,需靠政策托底,讓縣鄉就業“有崗位、留得住”。縣域中小企業是吸納就業的“主力軍”,但其抗風險能力較弱、用工成本高、品牌吸引力不足,使其在招聘中處于弱勢。政策不能僅停留在“發補貼”的淺層層面,而需通過組合式激勵構建“企業敢招、畢業生敢留”的保障體系。江西吉安縣推出了“三維補貼+稅收優惠”組合政策,在2024年該縣中小企業招聘畢業生人數同比增長42%。這套政策構造了“政策紅利→企業擴崗→畢業生穩業→縣域經濟增長”的良性循環:對企業而言,補貼緩解了成本壓力,稅收優惠增強了發展信心;對畢業生而言,社保、房租等保障解決了“后顧之憂”,讓他們能安心在基層積累經驗。更重要的是,政策傳遞出“縣鄉重視人才”的信號,逐步扭轉了“基層是過渡站”的認知,讓扎根縣鄉成為主動選擇。
賦能成長,要靠技能搭橋,讓青年人才“能干事、有奔頭”。縣鄉發展需要“懂技術、能落地”的人才,這就要求打破“高校培養與縣鄉需求脫節”的壁壘,通過“訂單式培訓”將畢業生的“通用技能”轉化為“縣域適配技能”。湖南省新寧縣馬頭橋鎮開展村民主播培訓,建成首個助農直播間,累計直播帶貨80余場,推動20余種特色農產品線上成交2600單,幫助村民增收20余萬元。這種“產業需要什么,就培養什么”的模式。讓畢業生掌握了能在縣鄉長線發展的“傍身技能”;為縣鄉特色產業升級注入了“智力動能”,實現個人成長與區域發展同頻共振。
從“就業藍海”到“發展沃土”,縣鄉基層的潛力釋放,離不開“精準對接”“政策托底”“能力賦能”的協同發力。當就業服務從“送下去”轉向“留下來、長起來”;當縣鄉從“就業備選項”變為“價值實現主舞臺”,更多青年才俊必將扎根縣域。他們帶來的不僅是就業問題的緩解,更是縣域經濟從“要素驅動”向“人才驅動”轉型的澎湃動能,這既是破解青年就業結構性矛盾的關鍵,也是推動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的長遠之道。
(好評中國系列評論欄目由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中國正能量網絡傳播專項基金資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