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久雨初晴的雙休日,我隨朋友一同踏訪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板梁古村。
板梁古村位于湖南省郴州市永興縣。相傳600多年前,村中興建主廳堂,即將完工上梁時,竟然不見了橫梁。驀然,村民發現村前小溪漂來一塊木板,撈上來一量,尺寸正好,于是敲鑼打鼓,念誦上梁贊,將其吊上墻垛。“以板代梁”,板梁村因此得名,并沿用至今。板梁村至今仍有360多棟明清古民居,生活著1900多位村民。
行走在板梁古村,古橋、古井、古商街、古錢莊、寶塔、石板路、民居、私塾、祠堂,一一展現在我們眼前。一個老奶奶赤腳坐在門檻邊,目光淡定,面容慈祥。再往前走幾步,一位年輕媽媽帶著3個男娃,賣著涼粉、酸豆角、干土豆。我和她搭話,她說自己開了一個音樂茶餐吧,大家可以喝茶、吃飯、唱卡拉OK,丈夫在郴州市做工,一家四口天天可以團圓,雖然不怎么富有,但也其樂融融。她說這些古民居里的年輕人都搬到小河那邊的新房里去了,只留下少數的幾位老人。
聽板梁古村的村主任說,該村人杰地靈,是當地劉氏家族的主要開源地之一。元朝末年,劉姓先祖初來此地,在“你家一把米,他家一把柴”的支持下,站穩了腳跟,立起了門戶,從此心懷感恩,立起了“見利忘義眾人嫌,舉義行善家業興”的家訓。時光荏苒,這個物阜民豐、花團錦簇、瓜果飄香的村莊里,發生了許多仁義興家的故事。
曾經,板梁村交通不便,孩子們上學只能走崎嶇不平的土路。退休干部劉榮貴主動拿出3萬元修路。在他的帶領下,村里的老百姓,有錢的捐錢,沒錢的捐勞動力,孩子們終于行走在干干凈凈的“幸福”大道上。劉榮貴每個月還拿出一部分退休工資,為來板梁村的游客炒花生吃,讓來過的人都能想起板梁人的熱情好客。在劉榮貴老人家的帶領下,這里的小孩子也特別熱情。當我看著路邊一棵桃樹上成熟的桃子饞涎欲滴時,一個小家伙跑過來和我搭話,說這里的桃樹游人都可以摘著嘗嘗,還爬到樹上摘了最大的一個送到我手里。他告訴我,下學期他就要去廣州了,他爸爸、媽媽在廣州賣奶茶,他要去那念初中,念完初中再回板梁念高中。
聽村中老人說,板梁劉氏家族之所以繁榮昌盛,其秘訣便在于“善行義舉”。行善行義像一盞燈,引領后人一路前行,一代傳一代。哪家有困難,大家都齊心協力予以扶持,捐資助學、扶貧濟困、修橋修路、保護古建筑的事情每年都有發生。到了年終,村里還會召開總結大會,在祖宗牌位前,用“周禮古宴”的形式宴請大家,表彰村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婦和睦的好家風,弘揚你幫我助、勤勞致富、好學上進的好風尚,大家在品嘗原汁原味的美食時接受鄉風熏陶。
責編:周媛
來源:株洲高新區(天元區)融媒體中心
下載APP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