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屈原《涉江》開篇,是他對個人服飾的描寫: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寶璐……
屈原說他從小就愛穿戴奇美服飾,到老了依然熱情不減。用白話文還原屈原的奇服,大致是這樣:手攜五彩繽紛、光耀奪目的長劍,頭戴高聳入云的帽冠,身披月光般皎潔的斗篷,腰綴晶瑩剔透的寶玉。還原一下奇服的顏色,應是銀白衣冠,加五彩寶劍、綠玉佩飾。銀裝彩飾,現今看來,仍是青春色彩,會為眾多少男少女所青睞。
屈原在《楚辭》中也寫到這種服飾,“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意思是把我的帽子加得高而又高,把我耀眼的佩劍鑄得長而又長。這與《涉江》中的奇服格調一致。結合他所處時代楚國男子穿衣戴帽的特點,屈原的奇服雖有夸張,但描摹的就是楚裝的模樣,戴高帽、佩長劍、綴寶玉,準確地說是楚國貴族男子衣飾的標配。
屈原好奇服,通常的解釋,奇服喻指他品質高潔和志向遠大,他以外在的修飾襯托內心的純美高尚。
筆者覺是除此之處,屈原好奇服,還有幾個原因。
其一,奇服表露屈原作為一個詩人的浪漫情懷。屈原的奇服上升到神話的奇美境界,他的綺麗想象開創了我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先河,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李白。他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中,“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這些浪漫的想象,都可以看到屈原詩風的影子。
其二,奇服折射屈原始終有一顆年輕的心。一般人到老了,他的著裝選擇與年輕人有較大的區別,但屈原至老仍喜好青春派的衣飾,既說明他心理年輕,也說明他對青春年華的珍愛,這使老年的屈原在詩歌創作上依然保留著年輕人的熱烈。
其三,奇服象征屈原的美政理想。詩言志,屈原終生在追求他的志向。他把報效君王和國家,比喻成是一位君子對美人的愛戀與奉獻。屈原的“美政”,是君王開明,知賢善用,屈原奇服包含著濃厚的“美政”愿景,路漫漫其修遠兮,他一直為之求索不輟。然而,當得知楚國滅亡,他的政治理想徹底破滅后,他以投江這一悲壯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責編:周媛
初審:周媛 二審:唐劍華 終審:王珈
來源:株洲高新區(天元區)融媒體中心
下載APP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