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光若水,悄無聲息。不知不覺,粽子飄香的端午節已來臨,許多往事也不經意間與粽香一起在我的記憶里彌漫開來。
1984年,我在河漠水邊的一所村小任民辦教師。那年的黃梅細雨與大地纏纏綿綿難舍難分,一如我對學生依依不舍的心情。那年,我參加了縣進修學校民師班招生考試,下學期將離開這些可愛的孩子們,去縣城進修學校學習。
梅雨過后,山村的草木更加蓬勃嫩綠,蔥蘢可人,河水也更加清澈豐盈。
端午節早上的雨下得比前些日子大些,一向靜靜的河漠水,也發出若有若無的嘩嘩聲,在寧靜的校園里回響。
雨中,同學們頭戴斗笠、手提著鞋子往學校趕。他們來到學校先洗了腳穿上鞋子,再把斗笠整齊的排靠在教室門口的走廊里。斗笠流下來的水,將走廊的地面畫成一幅幅抽象畫圖。
課堂上,我向學生講述了端午節吃粽子這一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散學時,河漠水位明顯漲高了不少,河中浮橋橋板上方,時時被河水沖擊起朵朵浪花。水流湍急,好像橋板在水面上快速往上移,人走在木橋上頭暈目眩,一不小心腳就會踩空掉進河里。為確保學生安全,我們老師只有一趟一趟地把學生一個一個從浮橋上背過河去。
目送學生們過河后遠去的剪影,凝望著滾滾向北的河漠水,我眼前又出現了屈原在汨羅江縱身一躍的畫面,我的思緒又沉浸在“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境界里。屈原的“求索”精神,成為后世多少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種高尚情操。
回到寧靜的校園,窗外淅淅瀝瀝的雨聲,勾起我無限的愁緒:這個端午節又沒能回家陪父母過節。來到這里工作三年多了,與家人總是聚少離多。這凄迷的節日,這多雨的天氣,總是暗淡了幾多人的心情。
下午五點多,河漠水浮橋兩邊吶喊聲,瘋狂成片,我知道肯定出事了。
當我們幾位老師趕到河邊,發現原來最懂事的學生燕回到家的時候,正好家里的粽子起鍋。聞到粽子的香味,她想起了學校不能回家過節的老師們;于是提起兩掛粽子,帶上斗笠一人就往學校走。當大人趕到河邊,她一人已經到達了浮橋中央。突然一陣大風刮來,頭上裝滿風的斗笠將她帶入了河中……幾天后,人們在10多里遠的河邊找到她,她的手里還緊緊抓著那兩掛粽子。
在這樣一個凄迷的日子里,燕為了她的老師能在節日里吃上粽子而突然離去,留給我的是一生無法抹去的痛。
如今,年年端午節如約而至,而我曾經任教的村小因集中辦學早已停辦,河漠水上早已架起了鋼筋水泥橋。然而,那陣陣粽香總淹沒不了我的離愁別緒,與我對學生燕魂牽夢繞的思念。
責編:周媛
初審:周媛 二審:唐劍華 終審:王珈
來源:株洲高新區(天元區)融媒體中心
下載APP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