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在秋高氣爽的時節,看著漫山遍野的桔子樹一派豐收在望的景致,我想起了小學的一位語文老師。他是啟發和鼓勵我愛上作文的老師之一。
?我念小學三年級時,當時的語文老師是一個遠房親戚,平時遇見叫桔秋叔,在學校叫姜老師。一次放學,姜老師布置我們寫一篇桔子樹的作文,寫之前叮囑我們要仔細觀察、耐心回味。小時候物質生活貧困,吃過幾次桔子也掐指可數。
蹦蹦跳跳回家后,我搬了一條高凳子放在我家桔子樹前面,自己坐在一把木椅子上,將一棵大人高的桔子樹從腳看到頭仔細觀察了好幾遍。從桔子樹的根、莖、枝、葉、花、果說起,我實詳細描述了一個遍,然后回味平時吃桔子的饞樣兒。第二天交給老師,老師看完眉宇間露出了喜悅之情,當場表揚了我,說我是全班寫得最好的一個。
交了作文兩天后,一張好大的白紙上面寫滿了蝌蚪樣的小字,被張貼在教室后面。大家跑去定睛一看,原來是姜老師用毛筆把我的《桔子樹》一文工工整整地抄在上面。那是比鋼筆字稍大一點的黑色字體,像油印機印在粗糙的純白色紙張上。我受到了極大的鼓舞,相當于我的處女作變成了鉛字一般驚喜,于是立下志愿,一定要努力寫好作文、讀好書,跳出貧困農村。
小學畢業后,我在三年初中生涯不放松也不十分刻苦。中考我受到命運之神青睞,高出錄取線三分考取縣里第三中學,后來輾轉入讀縣里的重點學校——第五中學。在五中,我成績中等偏下,但寫作文的優勢顯山露水了好幾次,我想這與小學的《桔子樹》當范文的鼓勵是分不開的。
高考名落孫山后,我走向社會,《桔子樹》的生發力還在。我一邊工作一邊讀電大,業余時間依然閱讀,堅持寫小文章。1989年,省廣播電臺發表我的處女作《童年趣事——記我的第一次冒險》。親耳聽到文章被播音員朗誦,一個星期后收到稿酬10元錢,滿心的喜悅至今讓我感懷。從那以后,我更加不可救藥地愛上了碼字游戲。這些年,我在眾多平臺發表散文四百余篇,出了一本《推開門 推開窗》的散文集。
一次不經意的表揚、一場難忘的談心、甚至一個善意的眼神……有時老師一個小小的舉動足以讓一個學生溫暖一生,幸福一世。非常感謝姜老師當年的善舉讓我與文學結下不淺的緣分,終身受益于文學的滋養。
責編:周媛
初審:周媛
來源:株洲高新區(天元區)融媒體中心
下載APP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