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隔一年半,疫情再次以不可預想的方式侵襲株洲。德爾塔病毒比以往更迅速,一切戰“疫”行動,都要與時間賽跑。
天元區衛健系統全員上陣,投身疫情防控主戰場,用汗與淚筑起抗擊疫情的銅墻鐵壁,堅決守護全區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醫療戰線迅速集結,與病毒搶時間
7月底,號角再次吹響,流調專家、醫護人員、后勤保障……天元區衛健系統100余名黨員、500多名醫務人員人應聲集結。
第一棒,流調溯源的時間賽開始了,夜幕下的天元區疾控中心辦公室燈火通明。該區優秀共產黨員李玉圓又是幾日沒回家了,這對經歷過2020年疫情戰斗的他來說,并不陌生。
作為流調“偵察兵”,電話就是他的武器,抽絲剝繭地詢問與梳理是他的作戰策略。他的作戰目標就是爭分奪秒尋找一切有可能感染的蛛絲馬跡,摸排密接、次密接人員的感染來源,以及傳播方式和可能的感染者。
“只有盡可能排查出所有的密接者,界定存在感染風險的密接者,才能贏得時間,盡早采取緊急防控措施。”李玉圓說。
“確診病例移動范圍大,流調力量要加大、要搶時間,全員上!”株洲高新區(天元區)防疫指揮中心里,該區主要領導干部一線調度、靠前指揮,成為醫療戰線的“指向燈”。流調溯源、防疫物資儲備、核酸檢測、集中醫學觀察點布點……天元戰“疫”的作戰圖迅速鋪開。區衛健系統作為抗疫“主心骨”,站到了抗疫隊伍第一排。
烈日下,“白衣戰士”是最堅毅與最可愛的人
盛夏,成為戰“疫”頭號難題,防護服里還穿著白大褂和夏裝,可負責核酸檢測的醫護們還要穿著它在烈日下或夜幕中進行咽拭子采集。
7月31日,栗雨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魏文露由于在烈日下采樣,熱到中暑,頭暈,手也無力抬起。“我同事馬上替班,把我扶到一邊陰涼處,喝了藿香正氣水,又慢慢喝了一整瓶水,才緩過來。”魏文露說。
泰山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李曼,8月1日剛剛完成建寧實驗中學核酸檢測點的采樣任務,8月2日一早,便直接進駐園區企業,為企業員工開展核酸咽拭子采樣……
剛剛過去的一周,株洲市民認定了他們心中最堅毅與最可愛的人——身披白色戰袍的醫護人員。“幾乎每個人的護目鏡都被霧氣籠罩,霧蒙蒙的。”李曼說,防護服里,汗水順著發髻、臉頰往下流,一眨眼、一張嘴,就是咸咸的汗味。
7月29日以來,天元區派往核酸檢測一線的采集人員達2100余人次。他們中,有來自區衛健系統的基層社區醫護人員,轄區內民營醫院、口腔診所的醫護志愿者,也有來自市級醫療機構中心醫院、傷科醫院的醫護團隊,還有衡陽、醴陵、炎陵等地的馳援者。八方支援加入防疫戰線,助力天元區核酸檢測工作有序推進。他們累計完成519501人次的核酸檢測采樣。
集中醫學觀察點里筑起抗疫“銅墻鐵壁”
8月5日,天元區衛健執法大隊隊長曾明浩已3天不曾合眼。“去年疫情期間,我們籌備布置集中醫學觀察點的時間是24小時以上,但這次由于德爾塔病毒更兇猛,時間就是生命,我們的籌備時間縮短到8小時以內。”曾明浩雙眼布滿血絲、聲音嘶啞地告訴記者。
這意味著,8小時里,他和同事要完成醫學觀察點的選址、勘查、轉移酒店現有住客,以及防疫物資調配、醫護人員安排等一系列前期準備工作。作為前期工作的指揮者與協調員,時間緊、任務重、搶時間和標準化,是繃在曾明浩腦中的幾根弦。
和曾明浩一樣,3天不曾合眼的,還有雷打石鎮衛生院院長羅慶輝。“累了就靠毅力和紅牛頂一會兒。”他說。
8月2日以來,羅慶輝帶領著衛生院10名醫護人員進駐一個集中醫學觀察點,負責該區部分密接人員的管控工作。
該院護士長陶銀花剛剛度過40歲生日,因為負責醫學觀察點工作,她無法回家,只能通過手機與家人一起“云慶生”。看著視頻的她和同事都落下淚來。
無法回家,只因肩負著重任。
疫情發生以來,天元區200余名醫護人員迎難而上奔赴集中醫學觀察點,舍小我、為大家,向險而行構筑起抗擊疫情的“銅墻鐵壁”。堅決守護全區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成為市民們心中最耀眼的那道光。
責編:張彌郁
初審:張彌郁 二審:唐劍華 終審:夏義鳳
來源:株洲高新區(天元區)融媒體中心
下載APP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