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日韩AV无码中文字幕美国-白嫩少妇激情无码-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黑人粗硬进入过程视频

普通民眾,心理上如何積極應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
2020-01-28 15:57:13          來源:北師大職業心理健康實驗室 | 編輯:王珈 |          瀏覽量:5591

我不希望人們用恐慌打亂自己的生活;也不希望焦慮與指責充斥在周圍。

希望人們能重視本次事件,平和心態;

希望用信任與愛支持身邊的人,支持辛苦奮斗的醫療工作者;

希望一切都盡快過去!

這場疾病,出現得突然,也悄無聲息地觸發了很多公眾心理反應。我們需要事實信息來準確了解疫情,但與此同時,也需要清楚地意識到,了解事實的目的是更好地保護好自己和家人,而不是將其變為恐慌,導致心理問題。因此,我們談談該如何心理應對,如何正視可能的危機,理性平和的去面對。

不要讓“負面情緒”成為“肺炎”的推手

疫情爆發,你指責過嗎?焦慮過嗎?害怕過嗎?

比如,之前一則有關“武漢衛健委副主任帶病逃跑去上海”的謠言在網絡上被廣泛傳播,引來謾罵、斥責,類似的謠言更是不在少數。微博上、公眾號平臺有積極引導、傳播事實新聞的人,但也不乏引發焦慮、無理謾罵的網民。

這些消極的應對方式,出現在疫情的方方面面。

雖然在未知的災難面前出現抱怨,指責很合理,但過度的消極情緒會對個人免疫力產生不良影響。我們應該意識到,不良情緒是產生各種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更會消解人們應對疾病、積極作戰的力量。因此,在迫切需要全民團結一心與疾病作戰的當下,我們應該用善意的提醒與安慰替代指責與埋怨,改善社會焦慮的環境與風氣,更有能量地應對病魔。

在危機的早期,相互的支持與鼓勵至關重要!

不要讓“過度恐慌”撕扯我們心理與生理防線

對疾病的恐慌程度已經涉及消費、飲食、交通等方方面面——“來自武漢的快遞要不要拒收?”、“禽類是不是不能吃?”、“聽到對方是湖北人就害怕”......

面對這樣的壓力情境,我們的心理可能會在如下幾個方面出現變化:

1.情緒上出現憤怒、煩躁、焦慮、麻木、內疚、無助、不知所措;

2.思維上出現難以集中注意力、低自尊、自責、有一種被隔絕的感覺、健忘、混亂;

3.生理上出現睡眠障礙、食欲減少或增加、藥物濫用;

4.行為上出現吵鬧、危險行為、工作或學習上效率出現問題……

身處恐慌之中,有些人會失去基本的判斷力,情緒、思維、生理、行為等方面表現異常。在嚴重恐慌的狀態下,還可能出現大面積癔癥發作,一種類似相關生理疾病的心理疾病,危害不亞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同時,人在恐慌的環境、狀態下容易出現違反社會規則的舉動——不配合醫囑、謾罵醫護人員、斥責執法人員等,這些不僅會導致混亂、影響治安,更重要的是給醫護人員帶來多余的負擔,影響高效救治。

普通民眾應對疫情,應該做些什么?

你的應對措施,是否積極?

尊重醫生的建議,國家的倡導,是我們首當其沖應該做的事情。勤洗手、多消毒;咳嗽打噴嚏時捂住口鼻;盡量戴上符合要求的口罩;肉類煮熟等等。面對疫情,我們要保護好自己,尊重醫生的建議,并將這些方法傳播給身邊的人,特別是老人小孩。應對恐慌,我們需要的是耐心與行動。

希望你能夠不要讓疫情影響正常的作息,有充足的睡眠與作息,用健康的生理與心理,共渡難關。

你的應對態度,是否樂觀?

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將不僅有助于自身免疫力的提升,更能幫助身邊的人穩定情緒、緩解焦慮。我們可以從網絡上搜索一些科普信息來了解疾病的來龍去脈以及傳播途徑等等,這些知識能夠幫助我們了解疾病本身,減少未知帶來的失控感與焦慮感。

也可以列一個假期活動清單,最好是在室內的,比如打掃、看一些感興趣的紀錄片、電影等等,當然也可以通過冥想、瑜伽等方式重塑自己的心理。

你的心理支持,是否穩定?

疫情的爆發可能已經影響了你的原本的假期計劃,取消旅行、走親訪友等等。有的人會因此感到百無聊賴,產生一種虛無感。當出現這些負面的心理感受,我們應該尋找適當的心理支持來緩解這一狀態。和朋友談心聊天、爭取良好的家庭氛圍等等都會有所幫助。

我們要主動去創建給自己提供心理支持的環境,而非讓情緒役使自己。

你的家人朋友,是否需要支持?

與此同時,我們應該密切關注親友的心理及生理狀態,以防過激行為,以及患病后失去最佳救治時間。更重要的是,應該提醒身邊信息不夠靈通的老人,告訴他們疫情的嚴重性,提醒他們做好防范、減少出門、帶好口罩等。

最后,美國紅十字會曾提出十一條心理援助上的建議,在此分享給大家:

1.照顧好自己

2.和他人建立聯結

3.幫助他人保持健康

4.保持冷靜、親切、關愛他人

5.了解并滿足身邊的人的需要

6.傾聽他人

7.給予承諾

8.鼓勵他人積極應對

9.提供準確、及時的消息

10.必要時尋求心理援助工作者的幫助

11.幫助人們獲得聯結

希望所有人能用積極、穩定與愛應對疫情的方方面面,用互相支持來替代抱怨和指責,更不要過多恐慌。相信醫療,有序聽從建議,保持良好的狀態,讓恐慌走向平靜。請信任這個社會,信任身邊的人。

責編:王珈

來源:北師大職業心理健康實驗室

  下載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