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們是上班族,是退休黨員,是學生,是退役軍人,是返鄉人員……面對疫情,他們有了一個共同的名字:志愿者。全區數千余名志愿者積極響應,主動投身疫情防控應急志愿服務工作中,齊心協力,共克時艱。
7旬志愿者的堅守: 抗疫防線嚴把守
劉佑恩(右一)目光炯炯盯著村外
“我們家離檢測點最近,值守最方便,算我一個吧。”面對疫情,得知村民自發要在村口設置一處檢測點,三門鎮月福村72歲的劉佑恩二話不說,主動向負責人申請值守。“你年紀大了,還是多休息吧,值守這么累的事情,還是讓我們年輕人上。”鄰居小伙一番好意,怕劉佑恩身體吃不消。
“沒事,我身子硬朗著呢,疫情當前,總要出點力。”從1月30日起,劉佑恩就一直堅守在檢測點上,對過往的車輛情況和人員體溫進行檢測,并詳細登記。由于月福村此處值守點交通方便,外地來的車子相對較多,有時難免碰到一些不理解或者不講理的人,對設立監測點頗有意見。對此,劉佑恩總是笑著耐心的勸導他們:“現在疫情發展這么嚴重,我們設立監測點,也是為了廣大村民好,還希望你多理解,疫情當前,還是盡量少出門。”他的“笑言”,不經意間化解了很多小糾紛,也有效地防控了疫情。
54歲黨員志愿者的“執拗”: 年前骨傷出院,家人反對,他還是去了“防疫一線”
2月3日,彭建軍一如往常出現在高塘社區大禹路口。這里作為社區疫情防控點,是防疫工作的重點所在。 他在這個點,已經工作了10多天了,每天12小時輪流堅守的工作量他一直在堅守著,只是越發疼痛的右腳,提醒著他工作的辛苦。
2019年年底,因為一次意外摔倒,他的右側手臂和腿部粉碎性骨折,住了3個多月的院,到過年前一周才基本康復出院。出院時,醫生就叮囑,不要站太久,不要太累。
出院了,他的心也不“安分”了。疫情發展后,社區組織了臨時黨員志愿隊,他想都沒想報了名。在微信里遞交了請愿書后,被駁回,他找了社區黨總支書記羅友春,執拗要去。羅友春拗不過,同意了,也為他配了一把椅子。
這把椅子,彭建軍很少坐。他帶著紅袖章,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在這個防控點堅守了一天又一天,“新年好!請您配合我們測量體溫再進入小區”這般話說了一遍又一遍。
先鋒村:迅速集結的志愿者隊成為村民“守護神”
“大家加油,爭取全部灌裝好去吃飯了!”2月5日中午,為此次疫情防控成立的志愿者服務隊在雷打石鎮先鋒村郭正根家,為全村范圍的第二遍消毒工作做著準備工作。
疫情防控工作自開展以來,先鋒村支村兩委已高強度的工作十余天,除了體能消耗之外,精神時刻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中,疲憊不堪。在防控工作急需人接棒的時候,2月2日,在楓術組王湘志和金星組郭正根的號召下,志愿者隊很快成立,熱心村民們一呼百應,快速集結。
現在,該村的共17個主路口,13個采用物理隔斷,設置明顯標識,臨時封閉;4個設置活動障礙,由志愿者服務隊24小時派人輪班值守。
全村共32個村民小組 均由志愿者統一著防護服、口罩、護目鏡,兩人一組,84消毒液按1:150的比例,對全村主干道、重點監控人群庭前院后進行消毒處理。截至目前,該村志愿者服務隊共發展成員50名,募集捐款38300余元、消毒液600余斤、護目鏡40副、消毒噴灑器數臺、額溫槍4把等,自行采購口罩1700個、防護服40套、消毒液1噸、護目鏡40副、手套200雙等,參與此次防控工作的愛心人士達200余人。
泰園社區:扎密基層“防控網”的志愿服務隊
已經過了半夜12點,64歲的湯運強還走在回家的路上。剛剛,他和隊友徒手修好了一處破損的防護欄。
“這里有個防護欄壞了,老周你趕緊和老劉一起來修下,要不然又有居民從這里出入。” 泰園社區志愿服務隊隊員湯運強看到一處護欄損壞,急忙聯系隊友周躍平、劉應明進行維修,否則這處破損會影響社區防疫工作的管理。
護欄的鋼絲網斷裂,他們就解下各自的鞋帶纏繞住斷裂鐵網;找不到維修工具,他們就用雙手赤拳去掰正;修好的護欄需要搬起重新歸位,他們就牟足勁頭慢慢抬起。維修好防護欄已到了深夜十二點,他們疲憊的眼神中沒有抱怨卻滿是欣喜。
“哪里有什么不畏艱苦、不辭辛苦的人,他們不過是比大家更加操心、熱心社區事務。他們就是我們泰園社區普普通通的居民中的一份子。”泰園社區主任周艷華介紹。這樣一群平凡淳樸的身影手牽手、心連心筑起堅實可靠的藍色城墻,在疫情防控戰中從挨家挨戶排查、發放宣傳資料、解答居民疑惑、防疫檢測點值班都能夠看到他們的身影。
危難之中顯英雄本色,關鍵時刻彰顯使命擔當。哪里有危情,黨旗就飄揚在哪里,志愿者就出現在哪里。只要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我們就一定能贏得疫情防控的勝利。
責編:王珈
初審:王珈 二審:王珈 終審:王珈
來源:株洲高新區(天元區)融媒體中心
下載APP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