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祥的母親離開我們已經8年了。去年清明節,我們5兄弟給母親掃墓時,母親墳前的5棵柏樹已經長得亭亭玉立,青翠欲滴,似乎在沐浴著母愛的陽光。當年,我們親手栽下的小樹寄托著對母親的無盡思念。
母親于上世紀三十年代出生于湖南新化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她的童年充滿了苦難,沒有進過校門。解放后,通過掃盲,她才認識了一些常用的文字。與父親結合后,母親跳出了“農門”,進了工廠。而她此后的幾十年經歷卻比農民還要苦還要累。
母親在國有企業有了一份正式工作。但好景不長,企業職工“下放”的浪潮襲來,從事勞資與人事工作的父親讓母親帶頭“下放”。從此,母親成了一名辛勤勞累的“家屬工”。從開荒種地到下田挖藕,從清潔衛生到裝車搬運,她無所不做。
從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我們5兄弟陸續來到了世上,加上祖母,全家8口人要吃飯。父親每個月工資有90元,在當時已屬“高”薪,但要供養一大家子還是捉襟見肘。母親30來元的工資是養家糊口的重要補充。
在我們童稚的目光中,母親是一只永不停歇的陀螺。她白天在外面干活,晚上在家里做事,縫補漿洗,縫制衣裳。我們小時候穿的衣裳都是母親一針一線做出來的,從來沒有買過現成的衣服。雖然勞累,但母親從不唉聲嘆氣,抱怨生活。她常說,人只要勤快就不會餓死。
三年困難時期,缺食少糧,全社會處于饑餓狀態。母親和父親帶領我們開荒種地,種紅薯、花生和蔬菜,用勞動果實來填充轆轆饑腸。
靠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南泥灣”精神,我們挺過了“苦日子”。5兄弟均健康成長,沒有一個夭折,這是母親創造的奇跡!我雖是工廠子弟,但從小種菜,參加各種勞動,養成了勤儉節約、熱愛勞動的習慣,使我受益終身。這是母親留給我的好品質好家風。
母親全身心為了家庭,唯獨沒有自己。由于中青年時代過于勞累艱辛,對自己太“摳門”,嚴重損害了健康,母親剛過70歲便離不開輪椅,不到80歲就撒手西去。由于長期靠別人服侍,她的晚年過得并不舒心。
母親將無私的光芒播撒給子孫,而我們給她的回報太少太少。每每思念至此,我便心生愧疚。惟有將她老人家的優良品質一代一代傳下去,發揚光大,才是對她最好的紀念。
責編:周媛
下載APP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