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6日,第六次全國自強模范暨助殘先進表彰大會在北京召開,張家滿被評為“全國自強模范”,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接見。
“與總書記合影時,我就站在他側后方。”時隔多日,再談論起當時的情景時,張家滿仍顯激動。從“飛腿瘸子”到殘奧冠軍,從殘奧冠軍到實業家,他創辦公司,帶領殘疾人創業……這位6歲失去左腿,卻因自己的斗志和努力掙得一片天地的漢子,用他從事的事業,想讓天下所有的殘疾人能像正常人一樣生活,走出自卑、自憐,創造屬于自己的天地。
“飛腿瘸子”變成奧運冠軍
“裝上假肢的那一刻,終于覺得自己像一個人了。”時隔多年,49歲的張家滿回憶起當年裝上假肢的情形時,眼光閃爍。那一年,他16歲,是一位獲得了全國殘疾人運動會游泳三個單項金牌的選手。
可在此的10年間,他卻靠著拐杖,度過了自己的童年時光。6歲那年,在他的老家醴陵,在一次幫媽媽用板車拖煤的途中被突如其來的汽車軋斷了左腿。
從那時起,那個曾經健康活潑、乖巧懂事的少年不見了。他拄上了拐杖,只能靠著拐杖大步地跳躍向前,被小伙伴們稱為“飛腿瘸子”,受盡譏笑與同情的眼神,沒穿過一件新衣服、一雙好鞋子。也正因為如此,他練就了一身力量,15歲時被醴陵體委的教練一眼相中,并加入了游泳隊。
張家滿非常熱愛這項能把心事藏在水里的體育運動,在一次次嚴苛的訓練中勇往直前。1986年,湖南省傷殘人游泳比賽在醴陵舉行,16歲的張家滿一舉斬獲三項第一,兩破省紀錄。省體委發現他是個好苗子,調他進了省體校進行系統訓練。這時起,挺起胸膛的張家滿充滿了力量,在此后的幾年里,在國內外眾多游泳大賽中收獲39枚金牌。1988年漢城殘奧會,他一舉奪冠。當他退役時,獲得了近40萬元獎金。
放棄“鐵飯碗”,開創“新天地”
榮譽加身的張家滿,在1991年,破格成為一名國家公務員,安排在醴陵市殘聯工作,那一年,他才21歲。
“我開始接觸到越來越多的殘疾朋友,他們向我一樣,有自己的夢想,卻很無助,沒有能力擺脫困境。”張家滿對當年工作中所見到的場景依然難以忘卻,他目睹了一大批像自己一樣的殘疾人生活困頓,也見過一些殘疾人,在訴說苦楚中流了淚。“那是一種如至冰窖的無力感。”
1996年,張家滿做出一個勇敢的決定:放棄舒適的工作環境,和妻子與表哥一起,開始艱苦的創業之路。學技術、建廠房、購設備……他說自己的最初的創業與常人并無不同,只會在每個夜晚脫掉假肢時,才感受到了身體的疼痛。“因為要走很多地方,在假肢和腿部銜接的地方,經常會磨出血泡,晚上很疼。”
經過半年的籌備,當年年底,他花光了40萬元全部積蓄,創辦了“佳滿假肢矯型康復中心”,并建立了專業的指導團隊,制訂出一套完整的假肢康復訓練:從步態、步速、步頻、步寬都有講究,訓練的最佳時間為裝上假肢后的15天。從康復中心走出的殘疾人效果顯著,企業也做出了自己的名氣。隨后,他陸續創辦了2家假肢矯形公司、2家康復專科醫院、1家養老院和1所培訓學校。這一次,張家滿從殘奧冠軍變成了一名實業家。
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他也一直將“初心”牢記,并踐行在企業發展的理念之中,堅持真心實意抓黨建,引領員工向上,引領企業發展。在2012年建立黨支部以來,他也一直擔任黨支部書記,發展業務骨干加入黨組織、設立“黨員示范崗”,建起了“黨員之家”……2018年7月,株洲市委和天元區委組織全市黨委組織部長前來參觀學習,并樹為株洲市“兩新”黨組織黨建工作示范點。
讓殘疾人站起來富起來
張家滿懂得殘疾人的苦楚,在創業中取得成功后,他將“讓殘疾人站起來富起來”這樣一個信念埋在了心里,20年來,累計投入200多萬元,免費為殘疾人提供幫扶。
他這樣形容自己這20年創業過程中對于這一群體的關注:在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創辦殘疾人技能培訓學校,先后舉辦了45期殘疾人技能培訓班,為1200余名殘疾人傳授假肢矯形裝配、養老康復護理、家政服務和電商等知識,讓他們掌握了自謀生計的勞動技能;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先后為省內外25.8萬名殘疾人裝配了假肢矯形輔助器具,為500多名截癱患者給予康復治療,免費提供食宿。
在他的企業里,殘疾員工隨處可見。多年來,他的企業累計安排了115名殘疾人就業,目前在崗殘疾人53名。在他和企業的培育下,這些殘疾人逐漸成長為業務骨干。同時通過黨建幫扶,投入50余萬元,重點幫助醴陵市王仙鎮殘疾人蔡良,楓林鎮殘疾人鄒衛明分別創辦了自強、自力農民養殖合作社,吸納了當地20多名殘疾人入社,靠著自己的雙手,擺脫了困境。
“你曾經苦過,就知道這一個群體的不容易,我能幫到他們,是一種快樂。”張家滿笑著說。
責編:唐圓圓
初審:周小影 二審:周小影 終審:周小影
來源:株洲新區客戶端
下載APP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