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接連去了兩趟天元區群豐鎮石塘村。
第一次去,是陪湘潭的一名干部、一個著名紅色作家和幾位文史愛好者,一起去考察和尋找清末重臣袁樹勛的墓。另一次是,今年初應株洲晚報和天元區政府邀請,去石塘村“迎春送福寫春聯”。兩次走訪歸來,深感此處不但風光秀麗,而且人材薈萃,不可小覷!
先說石塘村有個五云峰。此峰不高,但屬南岳七十二峰之一。山腰間,有一個名寺——龍門寺。此寺始建于唐宋時期,興盛于明清。據說,該寺香火旺盛時,上至衡陽,下到岳陽都有不少信眾前來供奉。龍門寺,不僅是湖南最早的宗教禪宗寺院之一,同時又與我們市內的資福寺、上林寺、慶霞寺齊名。
五云峰下,還有一個名墓。墓碑銘刻“清封光祿大夫袁公向亭府君之墓”等字樣。
據考,袁向亭是清末山東巡撫、兩廣總督袁樹勛之父。袁向亭墓墓冢之高、墓圍之大,實屬罕見!特別是墓圍之浮雕,多達一二十塊。其雕刻工藝水平之高之美,可稱一絕!遺憾的是,該墓已破損不堪,無人管理。墓圍側邊,還有個盜洞。對此,出于對歷史和先人的敬重,我建議袁氏后人聯系政府相關部門,予以修繕。
值得稱道的是,該村在村部特辟了一個“石塘村村史館”。該館較詳細地介紹了袁氏在這個村的起源、繁衍與發展。據了解,袁姓是該村的一個大姓,如今的村支書、村主任、村支委,大都姓袁。
那日,我在這個館里看到,除開上面提到的清末重臣袁樹勛外,還有明代國子監的太學生、官至“建威將軍”的袁杲;近代藏書大家袁芳瑛;和著名學者袁思亮等。
袁杲(1415―1539年)是群豐鎮袁氏的開山之祖。據說明朝末年他先在茶陵為官,后將家從安徽遷至石塘。《石塘山袁氏六修族譜》載:袁杲是明代國子監太學生,官居“建威將軍”。袁杲不但治軍有方,而且治家很嚴,給后代留下了“忠臣愛主、賢人立品、義士修身、寬平接物、忠厚存心”的家訓。
袁芳瑛(1814―1859年)一生工書善文,酷好收藏書籍,清同治年間時任松江知府。晚清著名學者李盛鐸稱袁藏書之盛為“二百年所未有”,可見藏書之巨。
袁思亮(1879―1939年)是袁樹勛之子,民國初年曾任北洋政府工商部秘書,國務院秘書,印鑄局局長、漢冶萍礦股東會董事等職。袁思亮一生以著述為重,善詩文。晚清著名歷史學家陳散原先生極推崇他的學問文才,并有多首詩與袁思亮唱合。
我想,這么一個有歷史文化的村,隔市里又近,如果再把袁樹勛的事跡予以整理展示出來,不就是“走鄉村振興和旅游建設”的很好內容嗎?
責編:周媛
來源:株洲新區客戶端
下載APP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