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小蚯蚓能做啥?”
在天元區雷打石鎮鐵籬村,小小蚯蚓能串起一條生態循環農業產業鏈。
5G農業氣象站上的風速傳感器,一直轉個不停;智能噴灌系統遍布種植區;黃蟠桃種植區里,栽種了半年的黃蟠桃樹苗,“個頭”不高,卻“精神抖擻”。近日,記者在株洲裕農優質農產品種植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裕農),看到了5G智慧農業示范基地的新面貌。別具一格的是,基地里,近100個黑色圓柱形“蟲塔”均勻分部在樹苗旁,這里面的9萬條蚯蚓,是循環農業發展的“關竅”。
“小蚯蚓”顯“大身手”
“可別小瞧這些蚯蚓,它是自然界的‘分解者’,能使農業‘垃圾’變廢為寶,實現經濟與環保的雙贏。”裕農負責人王毅,隨手挖起一捧泥土,一條條肥碩的蚯蚓從指縫間瞬間“溜”走。
去年5月,王毅在鐵籬村流轉了70余畝田地,打造“智慧農業”種植基地,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種植有生菜、黃蟠桃、草莓等。
剛來這里時,王毅打量著這塊土地,俯身捏一捏土質,便發現其土壤類型是紅壤、黃壤土,存在土壤酸化、有機質含量較低、板結等問題。
“想要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產量,需要花費人力物力去疏松土地,這是一筆很大的投入。”堅持不走傳統農業老路的王毅,從山東引進9萬條蚯蚓,放入“蟲塔”里面,把他們當成疏松土壤的免費“勞動力”。同時,他還從內蒙古運來100多噸羊糞,和石灰、其他微生物制劑等一起放入土壤中,開啟了他循環農業的發展之路。
王毅介紹說,別看蚯蚓個頭不大,但“飯量”卻不小,作為“地下工作者”,每一條健康蚯蚓,每年可翻20噸到40噸的泥土。它們的“伙食”包括菜葉、秸稈、禽畜糞便等,蚯蚓“吃飽喝足”之后,大量繁殖,能加速改變土壤有機質的空間分布。
王毅算了一筆賬:在4個大棚中,放入200公斤的蚯蚓,60天后,能繁殖蚯蚓2000公斤,可擴殖到10個大棚里。其間,這些蚯蚓不僅能消耗糞便、菜葉等垃圾60噸,還能產出近30噸的優質蚯蚓糞,這些蚯蚓糞便,能改善土壤、增強肥力,使“垃圾”變成種植瓜果和蔬菜最理想的生物有機肥。
也就是說,一些難處理的莊稼秸稈、禽畜糞便和生活垃圾,由蚯蚓之“口”,串聯起一條“農業廢棄物—蚯蚓糞肥—農業種植”循環產業鏈,實現土壤質量健康可持續發展。
建立多樣化農田生態系統
種植一種植物,輔助另一種農產品的生長,吸引害蟲的天敵來減少害蟲,通過生物物種的多樣性,形成微生物生態循環體系、動物生態循環體系、植物生態循環體系……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建一座安全的“食物森林”。這是王毅心中的田園牧歌——打造一個多樣化農田生態系統。
蚯蚓,是多樣化農田生態系統的重要一環,其他規劃也都在不斷完善中:5G農業氣象站已經建成,每隔一個小時,王毅手機上就能接收到5G農業氣象站的最新氣象信息:溫度18℃,風向北風,土壤PH10.35……大數據時代下,這個設備能對氣候和土壤進行全天候現場監測。
“水肥一體”智能噴灌系統遍布種植區;微耕機械設備如翻耕機、覆膜機、除草機、起壟機等一應俱全;12座雙膜大棚都已搭建好,種植的1300棵黃蟠桃樹,2000棵香椿樹長勢良好。
“前期投入這么多,基地的果蔬產品會不會比市面上的貴很多?”面對記者的提問,王毅搖搖頭說,雖然前期投入較大,但從長遠來看,蚯蚓的產出效益要高于投入成本,也就是說,生態循環農業下的農產品,不僅品質更優,產量更高,價格還會更便宜。
在黃蟠桃種植區的另一片空置的土地上,王毅已經規劃好了:“這里設置植物迷宮、草莓采摘區、生態魚塘、農耕教育區,把一、二、三產業融合起來,通過采摘經濟,帶動鄉村旅游。”
責編:譚舒文
初審:譚舒文 二審:李毅哲 終審:于芳
來源:株洲高新區(天元區)融媒體中心
下載APP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