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委書記曹慧泉: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市戰略 讓人才創新創業活力競相迸發
2022-05-27 10:26:54
來源:株洲高新區(天元區)融媒體中心 | 編輯:徐丹蕊 |
瀏覽量:505767
人才興則城市興,人才強則城市強。株洲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中央、省委關于人才工作的決策部署,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市戰略,著眼于人才吸引力、創新策源力、產業集聚力、平臺影響力,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打造人才集聚之地、人才輩出之地、人才創業之地、人才向往之地,為全面落實“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加快培育制造名城、建設幸福株洲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堅持精準引才,打造人才集聚之地。城市發展,基礎在人才,關鍵在人才,決定在人才。建設現代化新株洲,關鍵在于推動人才“量質齊升”,實現人才與經濟發展高度匹配、深度融合。聚焦高質量發展,圍繞打造“三個高地”、長株潭一體化、湘贛邊區域合作示范區建設等中心工作,加強謀劃設計,梳理人才清單,塑造產業、產品、企業、企業家和人才品牌優勢,通過各類人才計劃、工程、項目,讓更多人才發現株洲、了解株洲、走進株洲。緊扣市場主體需求,突出剛性引才、柔性引智,注重借力借勢、以才引才,積極采取“候鳥式”聘任、“離岸式”研發、“巡回式”服務、“周末式”專家等模式,精心舉辦學術會議、高端論壇、創新創業大賽等品牌活動,有效發揮院士、科技領軍人才、企業家的作用,努力形成“引進一個、集聚一批、帶動一片”的乘數效應。緊盯科創能力提升,采取推進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深化產學研合作、培育創新主體等舉措,集聚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支持創新創業,推動聯合攻關,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突出青年人才群體,進一步完善全鏈條培養機制,創立“小荷”計劃給項目、給幫扶、給關懷,讓青年人才在科技攻關中挑大梁、當主角。堅持系統育才,打造人才輩出之地。人才工作,基礎在培養,難點也在培養。株洲具備產業集聚、教育資源、平臺支撐等堅實基礎,完全能夠源源不斷培養造就大批優秀人才,完全能夠培養出“國之棟梁”“大國工匠”。激發人才“磁吸效應”,依托制造業發達、產業基礎好、工業門類全、集群強的優勢,以產業集聚人才,以人才引領產業,推動人才集聚與產業發展同頻共振。緊扣“3+3+2”現代產業體系,制定人才培養計劃,推動人才成長鏈與產業鏈、價值鏈高度匹配,打造有效支撐產業升級和動能轉化的高素質人才隊伍。聚焦優勢產業集群和“卡脖子”技術,定期摸排產業高精尖人才需求,加大對核心技術攻關人才的培引力度,以人才鏈的“強”,托舉產業鏈的“優”。結合“市場主體培育年”活動,加強戰略型、成長型、新生代企業家培育,著力打造一支既懂科技又懂市場的復合型企業家人才隊伍。創新高校育才模式,引導湖南工大和職業院校優化專業設置,推動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精準對接。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采取“廠中校”“校中廠”等合作模式,引導企業“能工巧匠”進校園、校內專業教師進企業,解決工程技術人才培養與生產實踐脫節的問題。全力支持湖南工業大學“雙一流”建設,加快打造全國一流職業教育高地,鼓勵和支持畢業生留株工作。釋放用人主體活力,引導企業提高引進、培養、使用和激勵人才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支持企業完善薪酬體制和培養機制,創造企業人才成長的最優內部環境。堅持科學用才,打造人才創業之地。人才關鍵在于用。很多時候人才“不夠用”“不適用”,往往是因為“沒用好”,影響了使用效能。完善更加靈活的人才評價機制,堅持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不論資排輩,不求全責備,探索構建“企業認可、市場評價、政府支持”的認定模式,充分發揮人才評價指揮棒作用。建立更加有效的人才使用機制,堅持以用為本,實行差別化人才政策,為人才松綁減負,減少非學術性事務對人才的干擾,探索“人才人事關系放高校、工作崗位放企業”的模式,支持民營企業靈活用才。建立更加順暢的人才交流機制,完善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之間的交流互動和掛職鍛煉制度,支持科研人員到企業一線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鼓勵企事業單位設立“產業顧問”“首席專家”等特設崗位,完善校企、院企科研人員“雙聘”“旋轉門”機制,鼓勵引導人才向基層一線流動。堅持用心留才,打造人才向往之地。用心用情,才能拴心留人。要想人才引得進、留得住、干得好,既需要看得見、摸得著的“硬環境”,更需要處處都在、時刻可感的“軟環境”。注重豐富“應用場景”,科學分析不同層次、不同階段的人才發展需要,齊力搭建“海闊魚躍、天高鳥飛”的干事創業平臺,大力發展“攻堅克難、勇攀高峰”的科技創新平臺,著力鑄就“活力迸發、動力充盈”的產業發展平臺,致力打造“舒心暖心、近悅遠來”的城市功能平臺,全力滿足人才對事業追求的最高需求。舍得拿出“真金白銀”,以“新人才30條”為抓手,健全政府、社會、單位多元化人才投入機制,積極發展基金、信貸、保險多種人才投入模式,綜合運用財政、稅收、金融等多種人才支持手段,更好地為各類人才加油賦能。不斷優化生活環境,高標準做好城市精細化管理,積極爭取城市更新、海綿城市建設、棚戶區改造、老舊小區改造、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等方面政策、項目和資金支持,加快田心、鳳凰山、職教城等人才集聚區的提質改造,大力籌建人才公寓、專家樓、青年驛站等,著力解決園區生活環境與產業發展水平不匹配問題,持續優化生態環境和公共服務配套。持續提升服務效能,扎實推進長株潭人才資源共享、市場共管、信息互通、資格互認、服務互補,構建全方位人才服務保障體系,打造一體化“一站式”人才服務平臺,積極協調解決重點產業核心人才跨區域購房、子女讀書等需求,高度重視解決青年人才實際問題,積極幫助人才解決“關鍵小事”,順應人才對優質高效服務的新期待。
責編:徐丹蕊
來源:株洲高新區(天元區)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