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昔為株洲縣今為淥口區的朱亭鎮,記不清我來過多少次。但其所轄十八個行政村中的浦灣村,我卻是第一次叩訪。
由淥口區作協主席姜滿珍邀約,我們一行十余人,分乘幾輛車,于這個夏日上午八時許齊聚浦灣村村部。萬寧、晏建懷、佘意明、羅小玲、唐璐、曾立力、詠洲、段淑芳……此中有作家、攝影家、新聞記者,多為老朋友,也有初次見面的,如區攝影家協會主席詠洲,一交談才知他是老友、老作家尹瑞生先生的公子。
代表鎮政府及浦灣村,負責接待兼講解的是陳和平先生。我和他也是初次見面。他六十出頭,身板硬扎,面色黑里透紅,說話的聲音很亮爽。他曾是株洲市的正處級干部,2016年退隱林泉,卻主動請纓到屬于貧困村的浦灣村來當書記。他出生于朱亭,讀書、教書于朱亭,還任過多年的校長,育人多矣,后來到市里來工作,我們供職的單位都在天元區,居然沒有碰過面,這世界說小也小、說大也大!
播放影視紀錄片時,我注意到配音歌曲的作詞者中,就有“陳和平”的名字。這說明他具有多方面的才能。他介紹浦灣村及周圍幾個村的脫貧致富情況時,不但條理分明,而且聲情并茂。“書記”只是個名號和責任,做什么事都是“義工”性質,不拿任何報酬。在講解中,他從不使用“我”這個稱謂,說的是“我們”:“我們”如何讓黨員起模范帶頭作用;“我們”如何扶貧先扶志;“我們”如何招商引資,結合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打造四季飄香的“鮮果小鎮”……
老陳吃住在浦灣村。村干部告訴我:他起得早睡得遲,想的就是不但要讓村民在經濟上富起來,還要在思想、文化、教育上走向理想的境界;他和大家一道,建起宣揚本村為革命事業英勇奮斗的兩位英雄事跡的“英雄墻”,開展有益的讀書和文體活動,扶助貧困家庭的子女安心讀書,舉辦村民坦誠相見的交心會……于是這里人有大志,村有好景,家有新風。
就在老陳快干滿三個年頭的書記時,他的妻子因跌傷造成身體多處骨折,急需有人照顧。老陳只好暫時卸任,但鎮政府仍請他擔任幾個重要事項的顧問。于是,他在處理好家事之余,每周仍有好幾天盤桓于鎮里與村中。今天,他就是受鎮政府之托,來為我們作向導與講解的。
老陳告訴我:“浦灣村和朱亭鎮的所有村子,于年底前整體脫貧是沒有問題的,因為我們引進的現代化農業產業具有巨大的潛力。它們扎根于厚沃的土地,產品無不與民生相關,市場前景會一年比一年好。”
我們在老陳的引導下,或步行或乘車,看浦灣村的“紅美人柑橘園”“醉美藍莓園”“黃桃基地”,真是色彩繽紛,亂人眼目。在高大、明亮的鮮果培育示范車間,盆栽的白果、金桔、佛手……葉與果散發的清香,沾滿了我們的衣衫,流進了我們的心底,如飲甘醴。佛手又稱佛手柑,是國畫中常見的畫材,其形如仙佛之手,未熟時青翠欲滴,成熟后黃如金鑄。記得一位畫家畫《佛手圖》,題詩曰:“莫道佛手好,眾手亦是金,地垅勤耕作,何處不年豐。”
夏日炎炎,我們興致勃勃去看了久在全國享譽的“朱亭人工林海”,四十里長的林區觀光大道正在拓修,古烽火臺、瞭望塔即將修復或重建。登上峰頂,前可見湘江澄碧如帶,杜甫曾題詠的挽洲宛如不沉的艨艟巨艦;身后簇擁的是波翻浪涌的無邊林海,澎湃的林濤聲震天撼地。
老陳問我:“你可來過這里?”
我說:“1975年來過。株洲因安置知識青年的‘廠社掛鉤’,成為全國的典型,我與幾個文學作者,來此走訪林場的幾個知青點。”
老陳笑著說:“屈指算來,你年紀應在七十以上。”
我點頭,說:“是啊。可這里青山不老,林海更寬,眾手皆是點金手啊!”
我們在將建觀景臺的峰頂,站成一排合影。
攝影家詠洲,為我們留下難忘的時光。
責編:周媛
初審:周媛 二審:唐劍華 終審:易湘鋒
下載APP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