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全國Ⅰ卷高考作文,以一個古代歷史故事為索引,要求考生進行人物評述,可謂別開生面。題目公開后,許多人都寫出了文章公開發表。其中,有的表揚鮑叔牙的知賢薦賢、無私公心、大度寬容,褒獎齊桓公的不計前嫌,善于納諫,胸襟豁達,知人善任;有的稱道管仲的賢能忠誠、知錯就改;有的頌揚鮑叔牙和管仲之間珍貴的友誼。這些角度都很好,一些文章也寫得非常精彩。
但筆者以為:以史為鑒,以古鑒今。作為一場選拔人才的重要考試,高考作文往往考察的不僅僅是寫作水平、文字功底,同時也會考察考生的價值取向和理想信念,凸顯時代主題,特別是在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勉勵廣大青年要“將個人前途和國家命運炙熱相融,努力爭做新時代奮進好青年”的背景之下,適逢當前全球政治經濟因為飽受疫情沖擊,命題人應該還有更深的考量。
個人認為,無論是鮑叔牙的知賢薦賢,還是齊桓公的不計前嫌,或是管仲的賢能忠誠,特別是孔子稱贊的“九合諸侯,不以兵車”,其歸根結底都是一個“德”字。
在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文化中,崇尚的正是以德服人,厚德載物,與人為善。
得道者多助失道寡助??v觀當今世界,美國不顧國內疫情肆虐的慘狀,對種族歧視引發的暴力執法,招致民怨沸騰;在國際上挑起爭端,炫耀武力。這顯然是不仁不義的手段,終將被孤立唾棄。
德不孤,必有鄰。相比之下,我國始終堅持和平發展道路,以“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參與全球治理,構建睦鄰友好關系,實現合作共贏。特別是在此次抗疫斗爭中,秉持以人民為重的理念,舉全國之力,迅速控制住了疫情,并迅速恢復了經濟社會正常運行。同時,我國積極向國際支援人財物,分享抗疫經驗,展現出大國擔當與責任,其展示出的治國理政思維和全球視野,正是德治和仁政的傳統道德文化的彰顯和弘揚。
今天的世界,早已是密切聯系的一個整體,一損俱損,一榮俱榮。今年高考作文,關涉的該是治國理政乃至全球治理的宏大敘事,蘊含的是著眼人類前途命運的深沉關切與思考。
責編:周媛
初審:王珈 二審:唐劍華 終審:夏義鳳
下載APP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