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加強宣傳教育,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連日來,這一重要指示在全社會引起了熱烈反響,由此我也不禁聯想起了餐前感恩詞。
最近幾年,我連續參加了多期湖南國學踐行研修班,感受最深的就是在兩天三晚學習過程中,每次在用餐前都要齊齊誦讀餐前感恩詞。飯前,大家身著統一服裝,無論性別年齡和身份地位,一律起立虔誠地誦讀餐前感恩詞,餐后必須全是光盤。寫下這段文字的時候,我的腦海中又情不自禁地浮現出熟讀百遍的餐前感恩詞:
飯食之德,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自奉必須簡約,宴客切勿流連。飲食約而精,園蔬與珍饈,勿貪口腹而恣殺牲禽,蘿卜白菜保平安人生。
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廚中有剩飯,路上有饑人……
一粒谷,千滴汗。單從一個“米”字說,從農夫種植到我們的飯碗里,要經過數十道繁瑣的工序,這期間有多少人要付出艱辛的汗水。白居易在《觀刈麥》一詩中寫道:“足蒸暑土氣,背灼炎無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地上如蒸籠,背上如火烤,農夫為了搶收成哪還顧得上炎熱。一個“惜”字,如他《賣炭翁》詩句中“心憂炭賤愿天寒”的“愿”字一樣,道不盡的是百姓勞作的艱辛和謀生的艱難。
責編:周媛
下載APP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