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歌德寫的《少年維特之煩惱》名噪一時,影響很大。當時的少男少女以讀此書為時髦。德國一些失戀的男青年讀了此書,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屢屢有自殺傾向。但歌德自己卻沒有受這本書的影響,越活越滋潤,而且活成了壽星。歌德80歲的時候還在和一個18歲的女孩子談戀愛。
中國古代也有類似的故事。湯顯祖寫的《牡丹亭》經過刊印發行,很快成為暢銷書。一些才子佳人對此書愛不釋手,恨不得與書中人物同呼吸共命運。江蘇揚州有位待字閨中的女子金鳳鈿,一天偶然得到一本《牡丹亭》。她原本想隨便翻翻,打發寂寞無聊的時光,誰知讀了幾頁便陶醉其中,茶飯不思。從來沒有體驗過愛情滋味的人想象著像杜麗娘那樣去愛一場。
金鳳鈿終日捧著《牡丹亭》,或反復吟誦,或浮想連翩。她想象著寫這本書的人是什么模樣,能夠把愛情寫得如此動人心魄者一定是一個很癡情的男人。她深深地愛上了作者湯顯祖!按捺不住內心奔涌的愛流,她提筆給老湯寫了一封熱情火辣的情書,大膽表白“愿為才子婦”。
古代郵路不暢,此信在路上輾轉耽擱了好長時間,到了湯顯祖手中時金鳳鈿已經郁悶憔悴而亡。湯顯祖接信后十分感動,特意趕到揚州,為“鐵桿粉絲”金鳳鈿料理了后事。
作家王蒙認為,一些作家寫出特別痛苦特別絕望的文學作品,其實是他(她)感情的一種渲泄。作家本人當時或許就處于極為窘迫的人生境遇,感到痛苦無助,于是拿起筆來直抒胸臆,澆心中塊壘。寫完了也就完事了,他(她)自己絕不會沉溺其中。可憐的是某些感情太脆弱太容易傷感的讀者,過于陷入書中情節。
盡信書不如無書。一個有主見的讀者,讀書時應該“運用腦髓,放出眼光”(魯迅語),思考辨別一番,書中所言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哪些可以效仿,哪些應該摒棄。如此,才不至于被書本牽著鼻子走,讓書為我所用,從書中獲得有益的營養。
責編:周媛
下載APP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