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減”背景下,如何有效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如何促進教學質量的持續有效提升?隆興中學在做優“作業”上下了一番工夫,通過對作業的設計、優化和創新實現對學生減負提質、為學生成長賦能。
社會實踐校級匯報現場
做細作業過程
社會調查成特色
導師確定主題、學生訂單式選題、導師伴隨性指導學生實踐、成果匯報展示,這一個個環節組成了隆興中學項目化作業——社會實踐。
最初學生需要在全校老師提供的80余項主題中選取自己感興趣的話題,1至6人組成一個小組自行分組,接著在指導老師的幫助下明確開展社會實踐的基本環節,并在接下來長達一個月的假期時間里展開調查,大到查找主題相關資料、撰寫實踐報告,小到確定調查所需樣本人群結構、選擇線下問卷發放地點,老師“持續在線”為孩子們答疑解惑。師生共同精耕細作,形成完整的項目化作業成果,最后在全校評比、展示,成就一個個精品作業。
同選題建立活動小組并進行分工
選題內容
從2021年暑假以來,學校已開展兩期社會調查,《雙減背景下株洲市天元區城區學校七年級地理寒假作業布置情況的調查與研究》《關于電子閱讀是否會取代紙質閱讀的社會調查》《隆興中學食堂菜品調查》《關于天元區各小區附近地攤經濟若干問題的社會調查》等數十項作業獲獎。
展示前的培訓
項目化作業對教師自身的素質和教學技巧都有很高的要求,教師不但對主題內容熟練掌握,還應當扎實掌握相關學科知識,并要具備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良好的組織管理能力。
“查閱大量資料是必須的,如何組織實施、引導學生完成任務并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更是一個需要花大量時間來思考、準備的大工程。每一次在學生完成社會實踐作業的過程中,我需要設立多個時間節點,定期聽取學生匯報,并對此提出建設性意見,學生修改、再匯報,循環往復這一系列動作。”唐老師說道。
這樣一方面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訓練學生主動思考、主動學習的習慣,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鍛煉學生邏輯思維、實驗探究、口語表達等多方面的綜合能力。目前,社會實踐作為隆興中學為學生設置的兼顧綜合性和實踐性的假期作業,已逐漸形成了以“雙減”的時代政策為指向,以“項目化學習”為依托的特色作業。
做精作業內容
推陳出新顯亮色
項目化作業重點是激發學生內驅力,其前提是讓學生對項目化作業要有興趣,隆興中學根據學科的特點,設計了形式多樣的有趣、有味、有料的“項目式作業”,引導學生跟進“實踐體驗”,促發思考“深度探究”,有發現、有體驗、有研究、有成果。
語文課外閱讀是課內閱讀教學的重要補充,是學生獲取知識、開拓視野、積存材料的重要渠道,是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有效途徑,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實現人文教育。而僅僅是“列書單”“寫閱讀心得”“記讀書筆記”很難挑起學生的興趣。以八年級語文項目化作業“跟著汪曾祺尋美食”為例,老師布置學生寒假期間閱讀汪曾祺先生的《人間至味》并跟隨著作者的腳步探尋中國的美食地圖。枯燥的摘抄、不走心的閱讀心得、缺乏吸引力的課外書,搖身一變成了同學間爭相傳閱的“蹭飯地圖”“食譜”等。
“我很喜歡語文閱讀作業,把枯燥的品析變成有趣的蹭飯地圖,不僅積累了語言,也讓我有機會復習地理知識,還提高了我的繪畫水平,這樣的閱讀作業做起來一點也不辛苦。”袁一宸同學開心地向大家展示自己的課外閱讀作業。
不僅是語文學科,其他各科作業皆是“各顯神通”。英語作業用分類歸納的手抄報形式呈現;生物作業畫思維導圖、數學作業列圖表歸類;道法作業安排學生做時政播報,關注生活、關注時政又培養播音主持能力。減去重復性、機械性作業,加上趣味性、探究性作業,通過“加減法”優化作業,學生從以往繁重的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和激情來學習,學生成長明顯。
學科作業形式多樣
“雙減”政策出臺以來,隆興中學以作業減負為抓手,以提升學生學習能力和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為目的,堅持課內外、校內外聯通,堅持學科融合,堅持做細作業過程、做精作業內容,堅持作業布置監控與作業批改評價相結合,不斷優化作業設計與評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株洲市天元區隆興中學簡介
隆興中學是天元區教育局區域推進教育現代化和新時代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新形勢下新建的一所初級中學。學校占地57畝,建筑面積33282平米,綠化面積15000多平米,辦學規模為48個教學班,可提供2400個學位。學校按高起點、高標準、高品質的標準建設,將本真文化作為文化建設的目標追求,堅持以人為本,遵循規律;以學為本,追求真理;以德為本,立德樹人;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本,擔當民族復興重任;以發展為本,追求未來幸福生活。
責編:李吉
初審:18073324259 二審:18073324259 終審:羅敏
來源:株洲高新區(天元區)融媒體中心
下載APP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