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
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摘自黨的二十大報告
【事】
株洲日報訊(全媒體記者/李軍) 設定飛行路徑,按下噴灑按鈕,無人機嗡嗡飛行,均勻地將藥水灑到田間。8月5日,醴陵市明月鎮大障居委會,偉順農機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易新偉,組織合作社成員用無人機打藥,借助現代科技高效進行病蟲害防治。
易新偉是一名資深的農機手。2009年,他返回家鄉考取農機駕駛證,用4萬元積蓄購買一臺收割機,在農忙時開展社會服務。對回鄉發展的他,鄉親們起初不理解,可他卻越干越有勁。2016年,他成立了偉順農機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并不斷擴大著流轉農田的面積,目前種糧規模約133公頃。
之所以敢“邁大步”,在于易新偉看到了機械種植的趨勢與利好。他從一臺收割機起家,目前合作社購置的農機多達60多臺(套),拋秧機和插秧機等機械設備,還在相關主管部門補助下配備了北斗終端。這些“北斗”加持的農機融合人工智能系統,可按照設定好的路線作業,能提高了作業效率,也能助力經營主體開展精細管理。
返鄉種田的這些年,易新偉收獲了越來越多的成就感。2018年,他在第五屆“中化農業杯·中國農機手大賽”全國總決賽上獲得亞軍。去年,醴陵市偉順農機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入選組織農業機械化生產服務中心方面的省級示范,而全市僅3家入選。
同樣嘗到機械化種糧甜頭的,還有淥口區龍門鎮的水稻種糧大戶、株洲軒宇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肖育林。
自從2020年成立軒宇農機專業合作社以來,肖育林逐步完善了從耕田到播種、插秧、收割、烘干、裝袋等過程的機械化社會化服務。同時,也構建了“種收儲銷”的“一條龍”式的生產經營體系。
2022年,肖育林獲評2021年度“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個人”稱號,是我市唯一獲此殊榮的糧食生產者。
“今年,我們又新增了2個智慧育秧大棚,升級換新了插秧機和拋秧機各2臺。”肖育林說,在機械化種糧的道路上他是越走越有信心了。
這些都只是縮影。在我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逐步增多,善于運用機械化與智能化手段的“新農人”典型不斷涌現。
市農業農村局農村合作經濟指導科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我市有家庭農場16096個、農民專業合作社8812個、市級龍頭企業292家。去年的數據,家庭農場僅僅4751家、農民專業合作社是7123家。
7月底,全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專題培訓舉行,我市篩選近百名代表參加培訓,范圍涉及農業社會化服務理論與實踐、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經營與管理,還有財務管理及其規范等,精準針對“新農人”的需求進行授課。
為了帶動機械化種植,今年4月,我市組織了水稻機插秧技能競賽,來自全市1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農機手展開角逐。最終,茶山鎮神福港社區一家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女農機手周娟,拿下了比賽的冠軍。
【釋】
新時代的“新農人”,正在擁抱一系列深刻的變化。
比如種糧,規模化種植能產生更多收益,機械化種植方能提高效益,而如何做好規模化經營與管理,以及怎樣提高機械化水平,都要與時俱進地加強學習。
從“會種地”到“慧種地”,“新農人”需要勤練“內功”,農業部門也要加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我市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迅猛增長,是我市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的顯著成效。
期待更多“慧種地”的“新農人”出現,耕耘鄉村振興,書寫壯美畫卷。
責編:周媛
初審:周媛 二審:周媛 終審:羅敏
來源:株洲新聞網
下載APP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