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張人杰
老葛到市政府某部門參加會議,又被傳達室的保安擋在了門口。這也難怪,老葛穿了件洗得發白的中山裝,提著個布袋子,50來歲的人胡子拉碴,不修邊幅的樣子。老葛是我們單位的技術科副科長,工程師,業務上有一套,但經濟上過于精打細算,一分錢要掰成兩半花,與巴爾扎克筆下的吝嗇人葛朗臺頗為相似,剛好他姓葛,同事們背地里尊稱他為“葛朗臺”。到市里開會被“擋駕”數次后,從此總要開個介紹信揣在身上。
進入二十一世紀了,老葛的消費觀念還停留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他信奉的是“艱苦樸素是傳家寶”“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別人都穿西裝、休閑裝了,他還穿著20年前的中山裝或中式對襟衫。為了節約買菜錢,他跑出幾里路找了塊荒地,種上了瓜菜,基本上自給自足。
上級下文要求每個單位派科技人員到農村去扶貧,單位讓大家輪流去,每人2年。輪到老葛,他二話不說,打起背包就出發了。誰知沒過幾天,對口扶貧村的村支書和村長風塵仆仆來到單位,找到領導提出抗議:“你們派來的人比我們農民穿得還碩(差)些,看起來比我們還貧困,怎么幫助我們脫貧?”
單位領導苦口婆心作思想工作,對村干部說,老葛艱苦樸素慣了,穿得差一點,但他是有技術有能力的,他一定能夠幫助你們做點事情。軟磨硬泡搞了半天,村干部怏怏而去。后來,老葛利用自己的專業技術幫助農村搞小水電。他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動手能力,從設計到施工都親力親為。他日日夜夜撲在工地上,帶領一幫人,幾個月的功夫居然把小水電搞成了。農民對這個穿著“寒磣”的城里人另眼相看了。
老葛又出主意,讓村里在城里租了個門面,辦了個蔬菜直銷店。打出的牌子上醒目地寫著:“不施農藥,絕對綠色!”那綠油油的新鮮蔬菜一運到店里,很快就搶購一空。婆婆姥姥們說,菜葉子上還有蟲眼呢,證明是沒打農藥的。傳聞這里的菜好吃,老人們清早就來排隊,弄得供不應求。那個時候,直銷店很少,老葛的一炮打響,村民們原來賣不出的菜成了緊俏貨,又多了一份收入。
兩年很快過去,村干部又找到單位,強烈要求老葛再干一年。老葛自己也愿意,因為有下鄉補貼。他還可以利用休息時間開荒種地,每到星期六就用蛇皮袋裝上兩袋子蔬菜興沖沖地回家了。老葛在農村堅持又干了兩年,鄉親們依依不舍地送別了他。
老葛退休之后,村里干部找到他家里,要聘任他為技術顧問。村干部了解他的為人,雖然有時候打點個人的“小九九”,但確實是個不善言談的實干家。老葛呢,見自己退休后還有人請,還可繼續為扶貧工作作貢獻,便欣然應允。老葛在一直鄉里“發光發熱”干到65歲,才“正式”退休回家。
責編:周媛
初審:周小影 二審:周小影 終審:周小影
來源:株洲新區客戶端
下載APP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