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視角】
如何讓衛星飛得更穩?讓船舶跑得更遠?
答案是慣性導航。
慣性導航好比現代高精度設備的“眼睛”,而高精度的陀螺,如同慣導系統的“火眼金睛”。
近年來,我國的慣性導航系統已經應用于航天航空航海、石油開發、大地測量、海洋調查、地質鉆控、無人駕駛、機器人技術等領域,并取得長足進步。
株洲菲斯羅克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菲斯羅克),研發的精密級光纖陀螺,處于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菲斯羅克也是國內最早實現精密級光纖陀螺工程化的民用企業。
光纖陀螺,是菲斯羅克的拳頭產品。作為一種用于慣性導航的光纖傳感器,體積雖小,卻能“上天入地下海”不迷路。
【株洲故事】
光纖陀螺從低精度到高精度的突破,菲斯羅克花了5年時間。
古時候,人們外出定位靠指南針,能夠判斷大致方位,科技發展到現在,精確定位就得靠陀螺儀。
2016年,菲斯羅克落戶株洲高新區動力谷自主創新園,專注于慣性導航這個賽道,深耕精密級光纖陀螺及核心組件、雙軸和三軸一體光纖陀螺、光纖慣性組合、核心成環裝備等產品的研發。
“過去,光纖陀螺的精度有限。現代科技日新月異,裝備的智能化程度也越來越高,對精密級光纖陀螺,都有迫切的需求。”菲斯羅克董事長李慧鵬告訴記者。
光纖陀螺和機械式的傳統陀螺相比,具有重量輕、環境適應能力強、耐真空、抗輻照等諸多優點,現階段,光纖陀螺系統朝著小型化、高精度、高穩定性的方向發展。
光纖陀螺雖小,卻集成了光、機、電等諸多領域高精尖技術,方寸之中盡知世間動態,在航海領域被譽為“定位神器”。
菲斯羅克是如何實現光纖陀螺從低精度向高精度跨越的?
“器件要改變,生產裝備要提升,工藝也要升級,檢測手段和檢測條件也要改變……經過一系列升級迭代,在大量測試后,確保每一個環節都高標準、精細化、零缺陷。”李慧鵬坦言,“我們的產品不允許有瑕疵。”
因為技術含量高,為了保證產品質量,任何一個細節、環節都不能出錯。技術有難度,生產有難度,工藝也有難度。沒有“作業”可“抄”,菲斯羅克只能摸著石頭過河。
自主創新,是一個艱苦的過程。征途漫漫,惟有奮斗。2017年前后,是菲斯羅克最艱難的時候。“沒有名氣、資金緊缺、市場還沒打開,產品穩定性還不夠……”李慧鵬和團隊堅信產品研發無捷徑,只能把每一個細節做到極致。
2018年,菲斯羅克抓住了一個機會,在不到2個月的時間里,攻堅克難,完成了當時看來難以完成的產品,并如期交付,在業界成功“出圈”。
專一隅,破一域。菲斯羅克僅用6年時間,躋身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并成為國內規模最大的量產高精度光纖陀螺及組件的民企之一。
山雄有脊,房固因梁。產品過硬,才能行穩致遠。目前,菲斯羅克為航空航天等領域提供不同類型的光纖陀螺模塊、光纖陀螺、光纖慣組等產品。
菲斯羅克非常注重研發投入,每年自籌經費對新產品進行研制立項,突破了多項關鍵技術,基本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體系,核心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在國內保持領先。
“小型化、集成化、低成本,已經成為陀螺發展的主攻堡壘。”未來,菲斯羅克將研發模塊化陀螺、集成光學陀螺等新產品。李慧鵬說,賽道不變,研發新一代慣性導航,朝著更高精度和可靠性、更小體積發展。
責編:周媛
初審:周陽 二審:周陽 終審:王珈
來源:株洲日報
下載APP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