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株洲高新區積極落實上級要求,深化高校—園區—政府—資本多方協作機制,以高新區動力谷創新創業服務中心為實施單位,以動力谷自主創新園為承載平臺,從做大路演項目庫、做實金融服務、提高園區承載水平三個維度,打造全市項目路演中心,取得一定成效。
(一)多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拓展路演項目來源。一是推動高校成果轉化項目合作。今年重點推進湖南工大科技園建設,成功舉辦科技成果轉化高峰論壇暨湖南工業大學科技園開園活動,大學科技園正式對外運營,首批10個優質成果轉化項目入園孵化。推進中南大學、興湘集團在園區建設中南興湘株洲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及中試基地,重點圍繞中南大學新能源、新材料領域科技成果,發揮興湘集團及其相關投資基金金融賦能作用,共同推動技術成果中試和產業化。同時加強與清華大學、西北工大、東北大學等省外高校合作,今年以來動力谷自主創新園落地高成長創新創業團隊項目(平臺)20個。二是引進培育高能級科創平臺孵化項目。引進東北大學流程工業綜合自動化國家重點實驗室,與株洲旭瑞智能技術公司合作建設株洲東大制造業創新發展研究院,推動實驗室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等領域先進技術成果項目在株轉化。推動湖南國磁動力制造業創新中心獲批省級創新中心,推動液氫冷卻電機、風機葉片回收、磁鋼回收和永磁電機碳資產開發等新興產業增長點與技術應用項目化。依托西北工大深圳研究院、中焱新能源創新平臺建設新能源研究所,與曼徹斯特大學合作共建電池實驗室。目前園區已有各類高能級科創平臺10余個,持續推動技術成果中試及產業化。三是持續推動大廠大所項目裂變。今年以來成功推動菲斯羅克、中車電動等企業裂變孵化精一芯、商用車動力科技等項目2個。推動608所項目裂變,引進合作方擬投資2-3億元建設小推力航空渦輪發動機產業化基地,目前已形成建設方案。
(二)搭建資本企業溝通橋梁,金融賦能項目發展。一是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打造“株洲高新金融”服務品牌,從供給側梳理金融政策、歸集金融產品、發布金融信息,發布涵蓋貸款融資、股權融資、上市輔導等16個門類,80余項金融產品和服務項目;從需求側推動投融資機構與企業深度對接,摸排融資需求、征集融資案例、收集融資問題,今年新增知識價值信用貸款1.13億元,今年為園區32家企業解決“急難愁盼”資金需求。年初還向23家投融資機構兌現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政策獎補資金共計478.3萬元,營造金融助力實體經濟發展的良好氛圍。二是推動園區向“泛投資機構”轉變。聚焦科技型初創企業天使融資需求,組建科技成果轉化專項基金,一期總規模5000萬元。目前全區歸口管理投資基金18支,其中主導管理基金7支、主管基金總規模80.51億元、目前園區產業基金投資項目52個。積極探索原來由財政資金直接承擔的項目場地裝修和租金補貼轉化成項目股權投資本金的有效路徑,目前財政補貼資金在精一芯、清皓等初創項目就實現了“原始股估值入股”或“低價入股”的目標,改變了以往財政資金一補了之的情況。三是打造“菁樟計劃”路演品牌。擴大資本朋友圈,與北京三合資本、長沙麓谷資本等90余家創投機構深度對接合作,依托路演項目庫,組織“菁睿輔導—菁帆路演—菁薈沙龍”等活動,路演項目發布資金需求的同時,投資機構同步發布金融產品工具。積極承辦國省市發改、科技、工信等單位舉辦的“創客中國”、“雙創大賽”等項目路演活動,尤其是與長沙的“資匯瀟湘”、“紅楓計劃”頻繁聯動,有力的推動長株潭投融資領域一體化合作,打造株洲路演品牌“菁樟計劃”,持續擴大品牌活動影響力和知名度。
(三)打造全鏈條孵化體系,精準助力項目成長。一是構建全生命周期載體配套。圍繞“種子期—孵化期—成長期—成熟期”企業全生命周期,提供“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區”全鏈條相應載體配套,目前園區各類孵化載體達100萬平方米,同時提供對標北上廣的創新創業服務,配套高標準人才公寓、文體中心、會議中心、圖書館、園區免費通勤車等。打造留學人員創業園、天元工業軟件園等專業化園區,全市留學人員項目和活動資源正逐步向園區集聚,天元工業軟件園作為全省首家工業軟件園正式開園,精益傳動等7家企業正式入駐。二是構建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聚焦企業降本增效,打造“園區版”共享經濟,尤其是設備共享平臺,得到社會廣泛關注和企業好評,湖南經視做了專題報道。累計上線科研儀器設備485臺/套,完成有效服務100余次,為企業降低50%以上成本。物流共享累計合作企業20余家,運費成本降低15%以上。牽頭促成100余名共享用工合作,為企業平均節約成本2000元/月/人。構建“創新孵化+梯度培育”大孵化體系,今年以來全區輔導培育新增認定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73家,申報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27家。2022年完成園區企業走訪1807次,收集企業相關問題740項,全部完成辦結。舉辦湘贛邊高峰論壇、株洲市“一鏈一策一批”融資專項行動暨“湘企融”啟動儀式等創業輔導活動30余場,營造“周周有活動、月月有路演、季季有賽事、年年有大會、時時有互動”的濃厚創新創業氛圍。三是構建全生命周期人才培養體系。充分利用建設省級人力資源產業園資源,發揮萊茵科斯特等產教融合平臺優勢,與職教城對接合作,推進校企人才對接和聯合培養。推動支持湖南德龍智能制造研究院有限公司新增投資1億元,在園區建設湖南省首個產教融合示范平臺——湖南工業互聯網應用創新中心,并與湖南工大、湖南鐵科職院等院校合作。與湖南理工職院合作建立動力谷分院,支持校企合作開辦“中德班”“北汽班”等校企合作訂單班,為企業輸送定制人才輸送高素質應用型技術人才。
通過深化高校—園區—政府—資本多方協作機制,今年以來,園區舉辦承辦了科技成果轉化株洲高峰論壇等系列重大活動,發布的高校科技成果和企業技術需求量都有顯著提升,較去年新增合作68項;舉辦各類項目路演或雙創賽事活動18場,吸引116個項目企業、80多家投資機構參加,累計釋放融資需求4.32億元,促成投資機構與企業達成合作10余項,其中湖南工大納米零價鐵材料制備項目獲得省財信金控旗下孵化基金天使輪領投500萬元。
同時,園區創新發展也獲得了國家、省肯定和媒體關注,今年10月,教育部批復同意園區和湖南鐵道職院、中車株機等建設國家級產教聯合體并給予經費支持,首批入選省級現代服務業創新發展區(省發改委牽頭),獲得省知識產權局2023年專利轉化專項資金支持100萬元。湖南日報、湖南衛視等媒體多次報道動力谷自主創新園打造全市項目路演中心湖南工業大學科技園開園相關工作,湖南經視觀察欄目專題報道株洲高新區設備共享平臺經驗做法并向全省推廣。
責編:陳文美
初審:周陽 二審:周陽 終審:唐圓圓
來源:株洲高新區(天元區)融媒體中心
下載APP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