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株洲市天元區,駕車沿湘江大道往南走半小時,拐過幾道彎,順著嶄新的柏油路一直向前,就到了三門鎮響水村。
響水村名氣響,掛著幾個國字號“頭銜”:全國文明村、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即便是臘月,仍有不少人在響水游玩。
1月21日,《響水村規民約三字經》獲湖南省首屆“十佳”村規民約。響水人對這個榮譽看得重。村支書袁躍武說,響水村之所以能“響”起來,是因為有《響水村規民約三字經》。
交通便利,是響水村留給外人的印象。然而,10年前,這里卻是一個閉塞的小山村。進村山擋道,大馬路修到山腳下,不修了。
“響水不響!”這句話曾深深刺痛了2600余名響水人。
新農村建設“風”吹響水,開山修路,進村到組。地域有優勢,山村美如畫,眼尖的村民開起農家樂,響水經濟活起來。
“來游玩的人多起來。加上城鄉融合,觀念沖突,矛盾多起來,需要一個制度去約束大家的言行。”袁躍武告訴記者,2015年,村里制定第一部《響水村自治章程》,印發到戶。
按章治村,響水村依“規”前行。特別是2018年,村里相繼引進百花園、鴻雁公園等幾個大項目,邁上發展快車道。
但問題也緊隨而來。項目建設需要占用農田、山地,村民利益與集體利益發生沖突,一些項目受阻。
怎么辦?村民代表大會再次召開,大家舉手表決修訂《響水村自治章程》。為了便于傳閱、牢記,壓縮、提煉編寫為《響水村規民約三字經》。
“響水人,要牢記……村土地,屬集體;新建房,須依規……”通俗易懂,朗朗上口,《響水村規民約三字經》很快深入人心。
但也有個別村民不以為然,撞上“槍口”。某村民以鋪路的碎石影響自家庭院為由無端謾罵,提出索賠。某村民在土地流轉中,不配合、搞破壞。村民代表大會決定,依規將兩人列入不良記錄名單,不得享受村集體經濟分紅,不予安排臨時務工。
通過引導教育,兩人深刻反省。“村里搞好了,自己當然也會受益。不能因個人的小利,耽誤村里發展大局。”其中一位村民說。一年后,經村民代表大會表決,兩人不良記錄解除。
近3年來,響水村引入投資,成立株洲石三門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建成響水產業發展中心、500畝百花園、全省首家鴻雁公園、精品民宿陽光櫻花屋、房車基地。全村流轉土地2300余畝,解決村民就業200余人。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3萬元。
響水村農旅休閑產業全面開花。每年,百花藝術節、鄉村旅游節、農民豐收節陸續上演,吸引八方游客。昔日響水“不響”,如今從株洲“響”向全國。
責編:張彌郁
來源:株洲高新區(天元區)融媒體中心
下載APP
分享到